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心理学家建议,永远不要做一个好人 [复制链接]

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首先我们来看看“好人”的定义是什么。

有的人认为,好人是不善于拒绝别人,能够换位思考,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保全别人利益的人。也有人说,好人是有着较高道德水准的人,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勇士。

无论是哪种,好人基本上都奉行利他主义,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把大把的时间都用于服务别人,自己就没法好好生活。所以当好人是有很多后顾之忧的。并且在当下盛行的利己主义下,好人也无法正常生存。

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好人都属于“老好人”,抖音上有几句挺火的文案“灾难和痛苦永远走向那些善良的人”,“得抑郁症的人其实都很善良”“我一生没做过什么坏事,勤勤恳恳,却依然落到这样的地步”看到这些,不少人感到惋惜。

所以,有研究心理学的学者建议,在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永远不要做一个“好人”。这里的“好人”颇有一种烂好人的意味在里面。

确实,父母从小到大都让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很多父母教育女儿的准则“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就是善良”。但是善良总是得带些锋芒的,否则吃亏的永远是自己,并且越善良命越差。

老好人其实就是“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周围这样的人随处可见,他们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无原则地保持善良。中国式老好人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家庭原因,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就曾经指出,“我们童年时养育者对待我们的方式,与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如果在童年的时候,你是被喜爱的,被重视的,被珍惜的。

那么,这种自信会伴随着长大成人。相反,如果你是被厌恶的,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这种消极的信念也会在内心根深蒂固地扎进你的骨子里。即便你长大成人了,遇到了爱自己的人,他对你无微不至,但内心深扎在骨子里的信念依然无法改变—你依然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被嫌弃的松子一生》男主从小都养成了讨好别人的性格,松子一生都在被人嫌弃,爸爸从小就偏爱妹妹,为了讨好爸爸,他只能扮*脸,因为这是让父亲开心一笑的唯一办法,他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从小就格外地懂事,敏感,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他都会去揣摩当中的意味,这也就奠定了他讨好型人格的一生。讨好性人格形成最主要原因,是因为童年时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

他们得到的都是“有条件的爱”许多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这样说“不好好把成绩提上去,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听到这些话,许多小孩子都会慌,只有通过不断地“讨好”父母,满足父母的需要,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这类父母往往重视的是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代替”自己去完成。还有一类父母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不断地教育孩子,万事首先反省的是自己。很多孩子本来就很自卑,还要不断地挑自己身上的毛病,挑着挑着各种心理问题就找上门了。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就写到,有两种老好人最常见,第一种是被动的,不懂得拒绝别人的老好人,宁可委曲求全,也要满足别人的请求,很少考虑自身感受。

比如别人向他借钱从来不会拒绝,这类人总觉得拒绝了别人,就会伤害对方,内心感到十分不安,以至于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困扰。根据近因效应,老好人时间一久就不受待见,刚开始别人对你留下很好的印象,但是后面只要稍微做得不好,形象就会一落千丈。

第二种是主动的,以“控制”为名义的好。在客体关系里有一种投射性认同,其中有一种叫迎合性投射性认同,最常见在在亲子关系中,是一种害怕被拒绝,渴望被接纳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你欠我的”。

比如父母对孩子说那句话“要不是因为你,我和你爸早离婚了”,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感,认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欠父母的。在普通人际关系当中,有很多人对朋友很好,总是帮助别人,但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到了关键时候也没人来帮忙。

其实这类人帮助别人,是要求回报的,并且算得很精细。他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好,而是以回报为目的的好。迎合(或讨好)型的人,未建构足够好的自我统一性,缺乏对自我的认同,才不断要求别人接纳自己,认同自己。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好人永远都是相对的。

我们应该做好人吗?做好人对我们好吗?

从心理学角度看看,偶尔做一次“坏人”是可以的,如果一味地做好人,内心肯定不快乐,其次是不会被尊重,因为好人潜意识里都是觉得要牺牲自己才是好人,才会被成全为好人。很多女孩子被教育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其实受欢迎的往往是那些“坏女人”,女人的魅力和“好坏”无关,所以以上都教会女孩子们不要过度拘泥于“好坏”的标准。

另外,无论在别人口里你多么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情感层面的回应不过是一个自虐过程,你终究是一个自我讨好者罢了。

-TheEnd-作者

汤米编辑

前后黑白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Kets,W.,Sandroni,A.().Challengingconformity:Acasefordiversity.AvailableatSSR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