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边捡来百亿流量能否成为海南渔民致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方法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jdsb/220321/10467294.html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周静泊


  你在各大视频平台上刷到过这样的短视频吗?


  充满“呼吸感”的摇晃镜头,出镜主播拎着桶,带着手电、头灯,手拿夹子,在退潮的海滩上翻找“寻宝”。当他们发现螃蟹、海参、鲍鱼、斑鱼等“好货”“大货”时,屏幕前的你心情也不由为之雀跃。


  年前后,赶海这项渔民的老手艺在短视频平台“火出圈”,获得数以亿计的观看量,各地网友跟着视频博主一起“云赶海”。海南也有渔民深度参与到这场热潮中,当起了赶海博主。


  年前后,赶海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火了。记者曹志摄


  在短视频行业蒸蒸日上,“网红大V”日进斗金的当下,海南渔民能否乘上“云赶海”的“风口”,找到新的“致富经”?


  风口:海边“捡”来百亿流量


  没有令人爆笑的段子,没有“高颜值”的俊男美女,没有“洗脑”的“神曲”和卡点的节奏,靠着原生态的海滩、朴实的话语、寻找“猎物”的刺激与不确定性,以及“爆桶”时满满的收获感,赶海视频这几年在各大视频平台上火了。


  截至今年6月底,单在抖音上,赶海话题下的总视频播放量就达.9亿次,西瓜视频、B站等平台上也不乏播放量破千万的“爆款”赶海视频。


  在抖音上,赶海话题下的总视频播放量就达.9亿次。图片来源:抖音截图


  赶海,对于海南人来说应该不会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海边的居民在海水退潮时,到裸露的滩涂上或是浅海中拾捡螺贝、摸鱼捉虾抓螃蟹,这种劳作方式被称为“赶海”。赶海也是海南多地渔民的祖传技艺和拿手本事。但对于远离大海、生活在都市的人而言,充满魅力的大海、新奇有趣的海边生物、陌生又另类的生活方式,都吸引着他们为赶海视频疯狂“打call”、刷下一片片弹幕,与视频博主一起“赛博赶海”,一同享受丰收的喜悦。


  “大家好,我是老四……这里有大把响螺!……这是石头上的跳跳鱼……”头戴头灯,脚夹人字拖,海南渔民老四在视频里和网友分享自己赶海和出海打鱼的生活点滴。


  年左右,赶海逐渐成为视频“流量密码”,海南也有部分头脑活、肯尝试的渔民开始做起了视频博主,老四就是其中之一。经过几年的经营,他的账号“老四赶海”在抖音上有.4万粉丝,获赞量达.1万,在西瓜视频上也有.5万粉丝,.1万获赞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V”。昌江昌化镇渔民钟强彬也在短视频平台上化身“船长阿彬”,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收获一众拥趸。他们的赶海视频甚至成功“出海”,在YouTube上有数十万订阅量。


  海南渔民经营的视频账号“老四赶海”在西瓜视频上有.5万粉丝,.1万获赞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V”。图片来源:西瓜视频网页截图


  困局:视频虽火变现却难?


  从田头直播卖货,到海边拍视频展现生活方式,数字经济给农民、渔民谋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当“网红”,做视频博主,能成为渔民“上岸”的新生计吗?难以见得。


  视频拍摄、剪辑、后期制作本身存在一定技术门槛,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学习,年轻一代的渔民掌握起来或许相对容易,可对老一辈渔民而言,门槛显而易见。


  如何摸清受众喜好、找准选题、长期稳定地生产出能持续吸引网友注意力的视频产品,更是一个令众多专职内容生产者绞尽脑汁的难题。随着赶海视频的走红,内容同质化、造假等质疑也尘嚣日上。


  渔民想“跨赛道”做副业,并非易事。


  即便是“坐拥”数百万粉丝的“老四赶海”,账号所发布的视频在专业视频制作者看来,拍摄水平就是手机“随手拍”的水准,剪辑也没有太多复杂的技巧。不过,正是其质朴诙谐的语言风格,粗粝、原生态的真实感、生活感,让爱好“云赶海”的网友十分“上头”,贡献了一波又一波的点击量。


  不过,更现实的问题是,“过关斩将”获得的流量,该如何变现?毕竟只有将流量变成真金白银,制作赶海视频才能成为渔民的副业,否则只能算是小有成就的爱好。


  在国内某头部MCN机构创始人凌一生(应受访者要求化名)看来,赶海这一短视频垂类尚未找到很好的商业变现路径。(注:MCN,即Multi-ChannelNetwork的首字母缩写,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将专业生产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短视频行业是一个‘马太效应’非常大的行业,挣钱的往往都是最红的那一批‘头部’博主。”凌一生说。(注: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概括提出。)


  据凌一生观察,视频博主流量变现的途径主要有直播带货和接广告等。


  早期,短视频博主变现的手段主要靠广告,品牌方主要的诉求在于提升品牌知名度。但随着行业发展,除了让品牌名头更响亮外,品牌方对实际产品的销售转化量有了更高要求,直播“带货”这种能更直观地呈现销售转化率的方式更受青睐。


  而凌一生留意到大多数赶海博主尚未将手中的流量变现,究其原因,是这一垂类变现有难度。首先,受自然条件影响,赶海能够直播的时间段受限,只有退潮时能够进行。其次,视频博主“带货”的产品和其深耕的垂类相关联,才更易被受众接受。比如赶海博主如果直播“带货”,销售的商品一般会是海鲜渔货等水产品,而销售生鲜产品对供应链整合能力、物流运输、售后服务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单凭渔民自己是无法完成的,需要靠专业的公司、团队支撑。


  “MCN机构或公司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看收益。大家考虑的还是变现,如何从中盈利。”凌一生表示,MCN机构孵化一个视频博主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比如运营、拍摄剪辑人员的人力成本等,所以只有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机构才会考虑与博主签约。而每个机构或公司不可能对每个品类都有很强的供应链优势,所以只有深耕海鲜等水产品供应链的公司,才会考虑与赶海视频博主签约,但前提是找到合适、可行的商业变现途径。


  除了专业的MCN机构支持外,各大短视频平台也会为了“抢夺”流量,给内容生产者提供流量补贴,这也是视频博主获得收益的方式之一。但在凌一生看来,靠流量补贴挣钱,并不长久。


  “当某个赛道‘风口’红利消失,平台不再需要培植这一方面的内容时,流量补贴自然就会减少或消失殆尽。”他说。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也注意到,虽然已是百万“大V”,海南本地赶海垂直领域妥妥的“头部”博主,但“老四赶海”的视频仍以内容分享为主,并未出现商业变现的苗头。此外,随着赶海视频市场日趋饱和,热度或呈逐渐“退烧”之势。年,“老四赶海”在西瓜视频上的播放量大多能达到百万级,年下半年后,百万级播放量的“爆款”明显减少,播放量在50万次以下的居多。


  隐忧:为搏眼球侵扰生态?


  除了流量变现的难题外,“云赶海”的走红或多或少会给滩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


  “短视频平台上常会见到有赶海博主围着蛏子的洞口撒盐,逼迫蛏子冒头,观众看的时候觉得很新奇、很有意思,自己去尝试赶海时就会带着打大包的盐去海边。”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传播官王松子说,这类行为一多,局部滩涂地区的盐分会超标,会影响整个生态层以及滩涂生物的生活。


  “现阶段,视频和直播内容生产者的往往会通过找看点、搏眼球来吸引流量。”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政策总监李劲松说,这有时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产生矛盾。比如部分赶海博主追求传播效果,会为了抓“大货”,使用一些破坏性的手段或工具,无形中向观众传播了不可持续的赶海方式。而赶海视频的受众面扩大后,越来越多的网友看完视频跃跃欲试,自己到海边赶海时自然而然会效仿那些博主的手段。


  李劲松坦言,现阶段要对民众自发、随机性的赶海行为进行监管颇有难度,关键还是得加大科普力度,推广生态友好的、可持续的赶海方式,让市民更加了解海洋与滩涂生态系统,进而自觉呵护环境。


  来源:南海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