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先天气质与原初人格,如果我们把它想象成为一种容器,那么,经历过的事情就像是被收纳进来的水,会因为这个容器的形状而呈现出相应的形态。
所以,“XXX没有成为童年阴影的必要”,这句话我是不认同的。童年阴影存在了,那就是存在了,没有“必不必要”,它没有对错。
更何况,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吃饱穿暖受教育,这些只是现实层面上的满足,但内心情感方面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人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性因素。
著名心理学家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都非常强调一个好客体对孩子人格起到的重要作用。对松子来说,父亲是抑郁的、无声的,她对外界所有的呼唤都几无回应。
精神分析界有一句话:“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她缺乏的恰恰就是这样一个能够给她恰当回应的好客体,因此她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就是被看见,被回应。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受的伤,会在自己后来的亲密关系中尝试去修复。松子不被父亲“看见”,便在成年后希望在恋爱中被那些男人“看见”,于是筑就了她一生的悲剧。
松子的父亲确实也很无辜,但这不代表他没做错事。松子如果想要得到救赎,那么最终是一定要与父亲和解的。但这和解不可能轻易做到,那得是松子走过了艰难险阻,建立起了自身的价值感,有力量相信自己是能够被看见、被爱时,她才能感受到父亲掩藏在冷漠与抑郁下的爱。但很可惜,松子没有这种际遇,也没有这种能力走到那一天。
如果你一开始就有感受到这种爱的能力,那么,你该为自己感到庆幸与幸运,而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甚至指责那些感受不到的人。他们其实是身不由己活在黑暗中煎熬的人,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