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如果把成年人比喻为整栋房子,那么,童年就是房子的地基。
一个人儿时在情感上没有得到足够的照料,就会和父母在情感连接上有所欠缺,这样的人长大后,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但其实他的内心深处,那种与父母、其他人以及世界产生联结的情感根基很可能缺失了,而这会让他一直生活在悲伤、焦虑或深深的孤独中。
荣格说:“孤独不是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自己心中最要紧的感受。”
如果我们从小经常不被父母理解、被父母忽视,内心就会产生最深的孤独,因为最早和我们建立关系的人是父母,而且,这种孤单感会影响着我们今后的情绪状态。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具体说说。
1.忽视孩子的父母,在把孩子推向孤独和恐惧的深渊
《突围原生家庭》一书中指出:“那些能够理解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一般都能健康成长,而那些给孩子带来伤害的父母,一般都特别强势,自以为是,缺乏共情能力,不会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总是将孩子推向孤独和恐惧的深渊。”
就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从小被强势的父亲忽视,促使她形成了讨好的性格,长大后,她极度害怕孤独,渴望爱,但因不会爱,不懂爱,最终爱得遍体鳞伤。
那种对孤独的恐惧,让她形成一个信念——哪怕对方不爱她,打她、骂她,只要不离开她就可以,因为她觉得这样总比孤单单一个人好。
渴望爱与被爱,是人类的本能,所以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爱,但是,如果父母本身不会爱,或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那么孩子的一生都可能在寻找爱,以及在孤独和恐惧的深渊中度过。
2.从小惧怕孤独的孩子,很可能不会感受和表达情绪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给我们介绍了,遭遇情感忽视的孩子,成长后很可能出现十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包括空虚感;反依赖;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负罪感和羞耻感;对自己生气,自责;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自我约束能力差),其中最后一个方面是抒情障碍。
也就是说,从小被父母忽视、惧怕孤独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会严重不足。
抒情障碍表示一个人的情感有缺陷,最极端的表现是无法辨认自己的情感,也无法辨认他人的情感。
所以,这样的人很容易陷入孤独的状态中,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理解他人,自然很难和他人构建深度关系。
更重要的是,即便他们有时产生了正确的想法,很有可能认为“我所想的和所感受的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的父母很少考虑到他们的需求,他们也就很难真正体会自己的感受。
所以,作为父母,要做孩子的镜子,“看见”孩子的一举一动,而孩子的感受,经由父母的“看见”,才开始存在。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才能表达出来,而那些从未被父母“看见”的孩子,就会生活在孤独中,因为他们的感受就像不存在一样。
3.没有被父母理解的孩子,很可能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前面说了,当父母经常忽视孩子,不理解孩子,也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他们很可能不会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这也导致他们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就像那些特别容易愤怒的人,他们很可能毫无理由地对其他人发火,虽然他们和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但他们内心是极为孤独的,因为他们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就无法处在关系中。
一个人只有学会表达和识别后,才能处理自己的情绪,并用一种合理的方式调节情绪。
那么,怎么学会识别和表达情绪呢?
我们可以尝试《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提出的IAAA四步骤:
这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着“识别”(Identify)、“接纳”(Accept)、“归因”(Attribute)和“行动”(Act)。首先,识别情绪;其次,接纳情绪,不以对错来评断它;接着,试着察觉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也就是归因;最后,看看情绪是否对应着某个行动,如果是,以合适的方法来应对。
当然,如果自己无法完成,可以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来帮忙,以让自己完全与自己的情绪相通,充分感受当下,感受活着的感觉。
当我们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就理解了自己,而这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这样,我们就能化解内心的孤独感。
写在最后:
或许有人会说,孤独,未必是坏事,因为很多人还“享受孤独”呢。
没错,孤独,有它的好处,我们可以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
但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必然会渴望把自己在孤独中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在一个关系中去理解,没有“绝对孤独”这回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曾是那个不被父母理解,有着深深孤独感的孩子,现在要做的就是按照上述的IAAA四步骤,慢慢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看见”孩子的父母,从而终止家庭创伤;如果我们现在就是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尽量避免伤害孩子,而这就是需要我们有共情的能力。
因为共情,让爱成为爱。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