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一个被嫌弃长大的孩子长大后 [复制链接]

1#

性格里面的自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的原生家庭,他们在当父母后好像并未学习如何当一个好父母,成长的过程收到最多的否定也是来自于家庭、也常触发挨揍的场景:小学考不到90、算术算得慢、收到亲戚给的块后独自在游乐园挥霍了、打游戏、给亲戚饭桌上呈菜不够礼貌、带着表弟爬山、和男同学交往过于密切之类,应该打和不该打的场景触发后只有一个解决方式—打。皮带、一家、藤条是童年伙伴,甚至跪在打碎的碗碟上,那一次,是我逃掉家教老师的课后害怕被打而离家出走……

总之行为上简单粗暴,还奉行棍棒出孝子,而我恰好小时候比较皮

在语言上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没出息、嘴巴不甜、读书少没文化、腿粗、为什么不化妆、长得太黑了、脏兮兮的、不喜欢这种性格诸如此类的,从外表到内都一一拿棒追追着锤,俨然自己的女儿就是个废人。

当我说想去外省读书(当年唯一的想法就是有书读,没挑)他们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她说:你打工小半年了应该有存到学费把;他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乡下比你还小的已经有两个娃了,俨然我成功与否=有娃,好奇怪的逻辑。当我找到一份工资还不错的工作时候她说:你咋不把工作介绍下给你表弟……

初中时候一度陷入小升初的一段适应期,厌学情绪比较重,对人际也处理得棘手,虽然没有遭受过校园暴力,但是对人群有一种疏离,对学校的厌倦使我把精力转入到玄幻小说、网络游戏、音乐之类,而在我成年之后尤其近些年根本不碰这些时间杀手了,甚至近月来对抖音的厌恶至极,总之初中那些低迷、消极厌学心态决定了我没有高中可以读,也让他们对我的态度也是厌恶,记忆里他们也不是会和你谈心的父母,而是使用权威、行为及语言暴力。

他们总在忙着搞生存、打麻将、应付成年人之间的人情往来中,对于麻将声我也是麻了,他们的精力基本上就是以上内容,对于麻将时至今日令我厌恶至极的缘由也是如此,父母温馨陪伴出游画面远是没有麻将声响而持续。

我没有读高中的机会了,但是却参加了中职单报高职,中专一年后得以离开故乡去外地上学。

这些年读了很多书,尤其是历史类、心理学类,人物传记类,努力从书本上汲取力量,而家庭带给心上的伤痛会埋藏在心里,在缺乏社会支持的时候更为隐隐作痛,所以,还是要选择去面对,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在我对父母之爱存有很多期望的时候,留给我的只有巨大的被忽视和失望,他们总会答应什么而有出尔反尔,他们总在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从不承认。当我对父母之爱还有滤镜和理想化的想使用我学到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学原理去改变什么的时候,留给我的只会是更加失望。

痛哭几回,甚至当面痛诉痛哭过,并不是歇斯底里,只是哭着说出他们的所作所为给我的感受是多么的难受,她只会觉得很烦,她总是愿意活在自己以为是什么的就是什么一切。

我读的书,说的话,对他们究竟有什么影响吗?目前认为是没有的。

如今我已经学着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本身身上,如果说《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可以给我们什么启迪的话,对我来说那就是:爱是一种高级的行为,尤其是无私的爱,爱不是外求而来,外求而不得伴随着更深的痛苦,爱自己并且丰满自己的羽翼,翅膀结实了才能够有余力的爱人,才更有可能收获真爱,原来我一直那么以为,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完美就值得被爱,而现在发现人无法完美,但我如此不完美,那么多缺点的情况还是会有人爱我。

以前,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完美不够好,努力减肥、认真读书、自己默默计划着专升本的路线(失败),我有自己攒着的劲想要努力,这些都是不被看见的,不过长久以来,我的需求都是被忽视的。

作为70后左右的人,他们成长的过程也并未得到很好的养育,成长是物质、精神匮乏的走过来,结了婚、生了娃,糊糊涂涂走到了近花甲之年。

过去对他们而言只是过去就过去了,没有什么好值得想的,所以以至于很多错误的经验、思维还在不断重复,近年来陷入了一个金融杀猪盘,投掷20万甚至更多……看着他们越发花白的头发,我再也不像以前一样那么渴望别人家那样的父母之爱,渴望着被爱,这个要求实在是太高、太高了。

就在年过年回到家的第一天,被子可以是没套的、晚上我是被冷醒的、他们的某个朋友过生日是比我回来更为重要的,我也习惯了从来不会有别人家孩子回家时候有喜欢的美食在等待,心还是会疼一下,转而又笑自己干嘛有所期待呢。

近三十,在我妈眼里,我的头发、穿着不是她喜欢的,在她看来都是我“嫁不出去”的理由,关于长相这一点,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长得好丑,否则父母怎么会不喜欢呢?直到长大后不停收到别人对我长相的夸奖和其他方便的夸奖的时候,我都不相信,我不敢相信自己好,不相信自己也有人喜欢;且只要有公众场合被提到被夸到,眼睛里就会又热泪在涌动。

好在是自己现在已经长大独立,不过成年后在社会上的所有痛苦、跌落都无法向他们诉说,他们也很难称为所谓的社会支持,如果我的痛苦、失败向他们诉说,只会将我拉到更深的自我内耗和怀疑。

作为孩子,无法选择自己出身各种家庭,该孝顺还是要孝顺

作为自己而言,承认父母不爱自己的过程很难,跌跌撞撞的面对

如今快三十了,终于放弃奢望理想的父母之情了,而探究原生家庭的话题永远不会停止,只因他是我们从极度需要依靠他人时得到的第一个反馈,对我们性格影响至深。多少人一生都在修补童年创伤,早一点看明白早一点更好的养育成年后的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大人,那些错误的过去不再循环,更好的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