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跟着徐霞客去旅行明末丽江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世家传承人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在土司制度下,元、明两朝为丽江封建领主经济建立的时期,也是纳西族地区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徐霞客对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又一贡献,就是真实地记录下当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所见所闻,再现了纳西社会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

壹农牧业方面的发展

施行轮歇耕作制度。“其地田亩,三年种禾一番。本年种禾,次年即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停下不种。又次年,乃复种禾”。

虽然徐霞客所见仅为丽江城附近,但却显示出纳西族聚居区从“土多牛羊”到“民田万顷”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以休耕达到恢复地力的轮歇耕作制度,较之原始的、种一二年便抛荒的土地使用方法,已经进步得多,也应是人口与土地比例协调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变化:

水利事业良好。“外郭”七和,“其东北坞盘水曲,田畴环焉”,漾共江傍的峡中“环叠为田,村之前已引水为渠”,“其下坞中水田夹江”;东圆里北行六里,“平畴大开,夹坞纵横”;府治,“象鼻水从桥(玉河桥)南下,合中海而东泄于东桥”,北边象眠山麓的象鼻水南流途中“析为二道”,“又析为二”;往崖脚院至十和(今大砚镇西北之束河),“雪山东南之溪南注中海者”,已引为“东行坞脊”;府治东北坞,“中有溪自东山出,灌溉田畴更广”。徐霞客记录的仅为通事、把事陪同下的沿途所见,勾勒出丽江坝子水利灌溉系统的概貌。

花木与果树的栽培。在木家院,二把事带徐霞客观赏“南中之冠”的“楼前茶树”,“其本径尺者三四株丛起,四旁萎蕤下覆甚密,不能中窥”,一派生机勃勃。

徐霞客的记载不仅反映茶花栽培的成功,也使《徐霞客游记》成为记述丽江古树名木最早的史料。《游记》中随处可见的“天桃素李”,“杏花始残,桃犹初放”等叙述,意味着收获时节的累累硕果,反映出纳西民族果树栽培的情况。

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家畜饲养。一是“其地多牦牛,尾大有力,亦能负重”,被徐霞客誉为云南北部的“异兽”。一是马匹,从“通事备马”、“通事具骑”、“独骑穿林”、“途中屡有飞骑南行”等记载,马匹当为日常交通运输工具,反映出特殊的大牲畜饲养兴盛不衰。而“生鸡大如鹅,通体皆油,色黄而体圆”,“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其骨俱脆嫩”,反映出饲养家禽家畜的特殊方法。

贰发达的矿冶业与手工业

徐霞客坦言丽江“矿产独盛”,并认为这是木土司“富冠诸土郡”的经济原因。“矿产独盛”,表明了丽江矿冶业的发展实力。手工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富于特色的毛织业、制铜业。木土司为“酬校书之役”,送徐霞客“铁皮褥一”;请徐霞客“作文,并为其子斧正”后,“复有红毡、丽锁之惠”。据《木氏土司与丽江》介绍:“铁皮褥”是一种纺织精细、图案优美的毛织垫褥;“红毡”五色斑斓,毛而柔软,厚实耐用,又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可作为垫褥,也可作挂毯。

“丽锁”更是丽江有名的铜制手工业品。而徐霞客还曾得到“为烹瀹之具”的“薄铜鼎”,其与“丽锁”均为铜器制造业发展的物证。《游记》的记载,使丽江“红毡、丽锁”更加名闻遐迩。

高超的建筑技术。在徐霞客笔下,丽江有以“八角层甍,极其宏丽”的法云阁为代表的宗教建筑,有“雕窗文桶,俱饰以金碧”,“官室之丽。拟于王者”的土司宅院。它们与史书中“所居用圆木纵横相架,层而高之,至十八尺即加椽桁,覆之以板,石压其上”的板屋建筑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显示出建筑技术的飞跃。

另横跨于各大小河流之上“三生桥”、“东桥”、“万字桥”(“俗又谓玉河桥”)等一批明代石桥,也是当时建筑水平的反映。

精致的食品加工。油线“细若发丝,中缠松子肉为片,甚松脆”,发糖“白糖为丝,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以细面拌之,合而不腻”,徐霞客把它们称为“奇点”;柔猪“全体炙之,乃切片以食”,“牦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还有徐霞客“不能辨其孰为异味”的“大肴八十品”。纳西族的饮食文明程度,当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形容。

叁交通、商贸、城镇的发展

丽江自古以来便是茶马古道的中枢,虽在土司制度下俨然为一独立王国,但从徐霞客记载的“庚戌年(公元年),二法王曾至丽江,遂至鸡山”,“丽江北至必烈界,几两月程。又两月,西北至大宝法王”等情况,途经丽江土司地面的这一古代交通线并未封闭。

商业方面,木氏在七和设置“查税所”或“税局”,负责货物出入丽江的商税征收,通事家也“以居积番货为业”,商品交换当较活跃。而徐霞客在丽江期间多次提及“献茶”。被馈以“芽茶”,并收到“绿绉纱一匹”作为礼物。茶、纱不为本地所产,是外来商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丽江对外商业贸易的实际情况。

贸城镇在《游记》中也有突出反映。木氏建筑群拔地而起,成为丽江古城崛起的标志,这些“其内楼阁极盛,多僭制”的宫廷建筑与“居庐骈集,萦坡带谷”的民间建筑连成一片,显然形成了中心城镇,并可以向“居庐交集”、“连络”的崖脚院、“甚盛”的十和、“倚西山颇盛”的七和等府治周围一批大小聚落延伸。

徐霞客称赞丽江“富冠诸土郡”,正是对明末纳西族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