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岁女孩为妈妈准备惩罚戒尺父母的看不见 [复制链接]

1#

不知道妈妈们是否注意到知乎上一个非常有趣的亲子话题:

一个3岁的小女孩,竟然自己准备了一把尺子,一本正经的和妈妈说:“当大人做错事时,也要被打屁股!”,这位妈妈十分疑惑,发布问题称这种行为应该被允许吗?很多妈妈们认为,这就是小朋友一时幼稚的小想法,不足以当真。

但其实,当孩子萌生这样“幼稚”的想法时,如果妈妈们不急于否定和打击,肯细细品查后就会发现,你会了解到一个全新的幼儿世界,了解到幼儿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

一、“幼稚”行为背后,这些才是孩子的真正需求!

其实在生活中,幼儿“反抗”父母教育,和那个自己制定规则的3岁小女孩一样的场景有很多!

比如:桌边有杯热水,你苦口婆心的告诉孩子不要碰,会被烫伤,但孩子好似充耳不闻,依旧想要自己去试一试;雨天路边有水坑,妈妈叫了好多遍要绕开走,可是宝宝却一脚迈进去,蹦的满身水珠,这些行为让妈妈们又气又无奈,感慨着熊孩子是真的不听话!

但如果你了解到以下这些行为动机,就会明白那些幼稚背后,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1.寻求亲子教育中的公平感:

我们总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特征基本上都会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型。

但在教育中却有这样的一个怪圈,即亲子教育中父母的双标要求,这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不公平感。比如我们总是会教育孩子不能三心二意,做任何事情都要专注!但在孩子面前,很多爸爸妈妈却不断犯这样的错误:一边陪着孩子玩,一边刷手机;一边吃饭,一边讲电话等等。

所以,当父母和孩子出现同样错误,结果却大不相同时,孩子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公平感,所以当小女孩提出父母犯错也要被打屁股时,实际上并不是叛逆幼稚,而是在寻求亲子教育中的公平感。

2.独立思考能力的萌芽:

寻求教育公平感的孩子,妈妈们应该要知道的是: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正在萌芽!

很多妈妈们已经意识到这项能力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因为无论在游戏还是学习中,孩子们总会因独立思考能力而拉开差距!比如玩玩具时,是敢于创新还是循规蹈矩;做题时是一个想法走到黑还是灵活应用知识点等等,这都与独立思考能力有关!

所以,当3岁的小女孩提出规则时,我们不难发现她的思维模式:即分析问题的合理性--提出解决方案,而妈妈们需要跳出年龄限制,意识到这是一个完整且独立的思维链,而非一个幼稚的玩笑!

3.希望被父母“看见”: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观点:

在制定规则时,孩子是单纯的执行者还是参与者,这会影响到孩子对于家庭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和那个3岁的小女孩一样,在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是规则的执行者,而父母权威教育下,孩子会感受到极其强烈的不被尊重感,也会因父母对自己情绪和认知的视而不见而产生沮丧和逃避心理。

在电影《茉莉的最后一天》中,茉莉乖巧懂事,努力学习,压抑所有的情绪,只希望妈妈能看见自己,认可自己。可是妈妈却对这些视而不见,无休止的批评和谩骂,最后茉莉不堪忍受,选择跳楼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当孩子提出那些问题时,在评价幼稚与否之前,妈妈们也需要反思,是否真的能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

二、不被父母看到,是亲子教育最大的缺失:

当孩子提出诉求时,如果被父母忽略,那么会出现以下两种问题:

一是父母与孩子的连接被切断,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二是孩子很多行为会被贴上标签,导致父母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少年说》中,曾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在母亲和他人眼中叛逆的少年罗俊杰,却清楚的记得这些年自己吃了多少苹果和鸡蛋,即使在不喜欢也拗不过自己的妈妈,因为这些食物很有营养,但在节目中,他鼓起勇气和妈妈大喊:这辈子都不想再吃鸡蛋和苹果了!

一个简单的吃食问题,但如果父母肯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不会轻易为孩子贴上叛逆任性的标签。而这些标签,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判断能力,总是在别人的评价中找自我。

在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本书时,回到教育源头看松子,这何尝不是一个被父亲冷默忽视的孩子,用尽一切办法去博得父亲的注意和关爱,但最后终究失望,松子这一生的行为看似怪异幼稚,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幼年缺失的安全感,她渴望父爱,也渴望父亲能够看到自己。

所以,当孩子渐渐长大,出现越来越多父母难以理解的行为时,父母不要急于责怪和否定,先回头看一看,这场双向的教育奔赴是否已经成为单向教育输出?你是否能真的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想法,还是敷衍批评了事,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和选择!

三、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父母“看见”:

在《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这本书中,曾看到过这样一个理论:

当亲子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其本质均源自于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孩子的内心也并未被父母回应!所以无论是举着戒尺的3岁女孩,还是拒绝吃苹果和鸡蛋的罗俊杰,那些不被看见的孩子,不过在用自己的方式提醒着父母,教育是一场双向的互动,而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父母看见!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的“看见”孩子,回应其内心的需求呢?

1.认真且及时回应孩子的话:

在《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的教育方式总是能惊艳大家。

不管嗯哼说什么,妈妈总是耐心且认真的回应他,哪怕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也不会被嘲笑或忽视。

比如当嗯哼为妈妈做了一顿非常简单,甚至“寒酸”的午餐时,霍思燕惊喜的吃掉了嗯哼制作的食物,不仅认真感谢了儿子,还赞扬了他的小创意,这对嗯哼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和尊重。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妈妈却很容易忽略这些小细节,比如:

当孩子画好画,满心欢喜的拿到妈妈面前时,得到的可能是一句“妈妈在忙,你自己玩!”

当孩子认真提出想法时,却被一句轻飘飘的“你小,懂什么?”而轻易否定!

这两种类别的孩子无论是在自我认可和内心强度上,都会有巨大的差别。所以,想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从这一刻起,不要忽略孩子的表达,认真且及时回应孩子的话,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鼓励!

2.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很多妈妈都不解或是生气:为什么孩子在人群中一定要抱着,自己走不行吗?

但实际上,这并不一定真的是偷懒撒娇的行为,如果你肯蹲下身,看一看孩子眼中的场景,就会理解那些看似无理的要求。

所以,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时,家长们也要学会在行为上尊重孩子,比如:在和孩子交流时蹲下身,和孩子产生目光上的交汇,这会给孩子莫大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在玩耍中不要做主导者或旁观者,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建议,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源于父母的尊重和爱护!

站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需要父母弯下身,放低心,贴近孩子的眼光和内心,从权威教育中走出来,用实际的尊重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爱护!

3.给孩子时间表达自我:

单向输出的教育模式下:父母一点就炸,孩子犯错不需原因,只听结果就会被责骂惩罚;而双向奔赴的教育中:父母会维持平和的态度,无论结果如何,会先听一听孩子的说法,了解在孩子眼中事件的成因与过程。

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桥段:当孩子行踪诡秘时,父母总是不问缘由,劈头盖脸一顿责骂,而骂完后,当孩子委委屈屈,懵懵懂懂的拿出生日礼物时,感动的一塌糊涂,也自责着自己的鲁莽。

所以,比起事后冷静懊悔,在此前父母应该保持平和心态,过滤掉自己的情绪,然后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表达自我,不仅会避免一些冤假错案,也会让孩子更加勇敢,也会和父母建立更加牢固亲密的连接。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

在育儿路中,父母们需要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性,找到孩子自身的闪光点,而非照本宣科,复制粘贴。所以,不要忽视孩子那些刚刚萌芽的想法,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叛逆和幼稚,那些被孩子渴望的“看见”也就会呼之欲出,双向奔赴的教育也会更加平稳顺畅的抵达终点!

你是如何看待孩子制定规则这件事的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