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五一节小长假结束后,我在长春开往上海的高铁上,有幸认识了吴秀芬老师,她和我是邻座,和吴秀芬老师同行的还有她的一位好朋友。一番交谈,我才知道她俩都是上海的老知青,曾在吉林延边插队落户生活了多年,这次她俩是重返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的。
吴秀芬老师看我对知青话题很感兴趣,她就跟我讲述了她曾经的知青生活往事。征得吴老师同意,我把吴老师在在延边下乡插队的详细情况整理成文,分享给亲爱读者朋友们。
图片来源网络
吴秀芬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她是年3月上旬到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插队落户的。当时他们七八十名上海知青被分派到和龙县德化公社柳洞大队,因为队里没有供知青们一起居住的地方,大家只好临时分散开借住在老乡家中。
柳洞大队地处中朝边境地带,村子里居住的多数是朝鲜族人家,吴秀芬和张淑雯借住在队长南相春家,她俩和南相春家的女儿南英姬住在一个房间里。
南相春队长家四口人,两个孩子,老大是男子,当年十八岁,叫南英奎,他自己住在一间偏厦子(厢房)里。小的是女儿,就是南英姬,当年十六岁,比吴秀芬小一岁,她和两名女知青住在一个房间里。
朝鲜族家的住房和汉族人家的住房不一样,火炕是地炕,满屋都是炕,火炕中间有木制的推拉门,可以把一大间房子间隔成两个或三个小房间。灶坑在地下,烧火做饭要跳到八十厘米左右的灶坑里去烧火,那真是名副其实的灶坑。灶坑上面有木制盖板,不烧火的时候就用木板把灶坑盖住,整个屋内显得很宽敞也很整洁。
延边的三月和冬季还没有太大的区别,漫山遍野还是皑皑白雪,河道里都是厚厚的冰冻,顽皮的孩子们还能在冰面上滑冰,夜间气温在零下十五度以下,白天最高气温也在零下五六度。上海最冷的季节,也没有延边的春天冷。
当时队里还没有什么农活,知青初来乍到,偶尔到大队部开会学习,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也结伴在村子周边转一转。村子周边群山环抱,地处林区的这个小山村显得幽静又美丽,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这样静谧安详的小山村,上海知青们都感到很新奇。
吴秀芬和张淑雯借住在南队长家,吃住都不用她俩操心,一日三餐都是队长大婶张罗。吃饭的时候,宽敞的火炕上摆着两个小炕桌,南队长和他儿子南英奎一个桌上吃饭,吴秀芬她俩和队长婶子还有南英姬四个人一个桌上吃饭。吃饭的时候,队长婶子非常热情,总是把好东西让给吴秀芬她俩吃。每次做小鱼汤的时候,小鱼都盛在吴秀芬她俩的碗里,队长婶子和南英姬碗里连一条小鱼都看不到。
每次烧火做饭的时候,吴秀芬她俩也想搭把手,队长婶子却不让,有一次吴秀芬都跳到了灶坑里,队长婶子硬是把她拉了上来。挑水劈柴更是不用她俩干,南英奎一个人全包了。南队长一家人都把吴秀芬和张淑雯当成了客人,啥活都不让干。后来吴秀芬多次说要跟着队长婶子学习做饭,队长婶子才让她俩学着干家务,亲手教她俩学习做饭。
两个月后,南队长一家人渐渐能明白吴秀芬和张淑雯说话的意思了,吴秀芬和张淑雯也能听懂一些朝鲜语了,她俩还能说几句简单的朝鲜语,交流上的障碍在渐渐减小,她俩和南队长一家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以后,南队长也是尽量给女知青安排轻松一些的农活,对男知青也特别照顾,像挑粪这样的农活,南队长还亲自给知青们做示范,告诉他们怎样掌握平衡,怎样换肩。在南队长心里,知青们都是他的孩子,他就是知青们的家长。
当时柳洞大队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为了给吴秀芬和张淑雯改善伙食,农闲时间,南英奎就去小河里抓鱼,也上山采野菜套兔子,队长婶子就换着样给她俩做好吃的,熬小鱼汤,炖兔子肉,用新鲜的野菜拌咸菜。不到半年的时间,吴秀芬她俩不但没累瘦,体重还增加了,她俩说这都是队长婶子的功劳。
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秋天,南英奎还带领他妹妹和两名女知青上山采蘑菇,捡木耳,爬到高高的松树上打松塔,在吴秀芬和张淑雯心中,南英奎就像她们的哥哥,比哥哥还亲。
那年秋后,队里为知青们盖了新房子,成立了知青集体户,知青们都搬到知青集体户去居住了。吴秀芬她俩虽然不在南队长家借住了,但她俩只要有时间,就到南队长家来玩,跟着南英姬学说朝鲜语,有时也帮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遇到好吃的,也肯定是少不了她俩。有时队长婶子做了好吃的,她俩不来,队长婶子就让南英姬去知青集体户叫她俩到家来吃,有时也给她俩送到集体户去。
年1月份,吴秀芬她们回上海探亲过春节,南队长让南英奎赶着爬犁一直把她们送到公社汽车站,队长婶子给吴秀芬和张淑雯做了朝鲜族打糕,让她俩带在路上吃,还给她俩一人带了一大包木耳蘑菇,还有松子和榛子,这些东西都是南英奎秋天在山上采摘的,队长婶子说东北也没啥稀罕东西,这点木耳蘑菇带回上海,也算是东北特产。
后来每次回上海探亲过春节,队长婶子都会让她俩带上一大包东北特产,就连大豆高粱米,都会让她俩带回上海。她俩从上海回来,也会带回上海的糕点糖果和挂面送给南队长家,就这样,她俩和南队长家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吴秀芬也渐渐喜欢上了高大结实的南英奎,她还给南英奎买了一件城里人穿的海军汗衫。
年春天,队长婶子又逼着南英奎去相看对象,吴秀芬终于鼓起勇气对队长婶子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她说她喜欢英奎哥。队长婶子轻轻叹了一口气说:“秀芬,不是婶子嫌弃你,是你哥配不上你,你看你们上海知青有进城当工人的,也有到公社当干部的,还有推荐上大学的,咱这个小山沟里留不住你们,你们早晚会离开这里的。英奎没有多少文化,只能当一辈子农民,你要是和他在一起,以后会后悔的。”
那年秋后,南英奎不太情愿地和本大队一名叫金梅子的姑娘订婚了。南英奎订婚那天,吴秀芬躲在知青集体户里一天没出门,她一天也没吃饭。知青们都以为她感冒了,其实她是看南英奎订婚了,心里难受。后来队长婶子多次劝说吴秀芬,给她讲利害关系,吴秀芬才慢慢解开了心结,她知道队长婶子是为她好,她终于扑到队长婶子怀里痛哭了一场。
第二年秋天,吴秀芬被推荐到延边财贸学校学习,毕业后因为身体原因回到了上海。后来又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高中老师,三年后调到教育部门工作,直至退休。
回到上海后,因为工作忙,后来又忙于结婚成家,吴秀芬也就和南队长一家断了联系。
年春天,吴秀芬退休后和张淑雯一起回到了柳洞大队,当时南队长刚去世不到一年,老婶子的身体也不太好,生活上也要靠人照顾了。好在南英姬就嫁在了邻村,她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生活起居的重任。南英奎多年前就离婚了,离婚后去了南韩,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回来待了半个月,料理完他父亲的后事又去了南韩。
看着面容憔悴满头白发的老婶子,吴秀芬她俩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老婶子告诉她俩说,老队长去世的时候,还念叨过她俩的名字。
那年初冬,老婶子去世了,吴秀芬和张淑雯赶回延边,送了老婶子最后一程,也和多年没见面的南英奎见了一面。
队长婶子去世不久,南英姬也去了国外,她的两个女儿都在韩国,她和她丈夫都投奔女儿去了。南英姬去了韩国,吴秀芬和她再次失去了联系。
今年5月6日,吴秀芬和张淑雯一起来到了柳洞,去坟地祭拜了老队长和老婶子,看望了村里的几位老人,她俩在村里呆了一天,在镇上住了一晚,第二天就到延吉坐上了返程的快车。主要是村子里的人太少了,好多家都关门闭户进城打工的,有的家院子里都荒芜了,据说他们是去了国外,老队长家的院子里也是一片荒芜的。看到这些,她俩心里很难受也很伤感。令她俩欣慰的是,这次回延边,总算打听到了南英奎和南英姬的消息,他俩说明年清明回来给他们的父母上坟,他们约定明年见。
图片来源网络
讲述完自己的插队经历,吴秀芬老师流泪了,她说时隔几十年,她心里一直惦记着老队长一家人,她说老队长一家人对她的好,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第二故乡,将是她今生放不下的牵挂。
作者:草根作家(根据吴秀芬老师讲述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