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烧山开垦
炎帝负责管理南方之极的一万两千里大地,同时还管理着夏季,所以规定:“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
炎帝的臣属是祝融,为火神,长着野兽的身子、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
炎帝和祝融共同把南方管理得井井有条。
南方之极,有座去痓山,山有有南极果,也叫去痓果,只能生长在南之极处,移到北方便活不成。南溟岛屿住着南海之神不廷胡余,他长着人的面孔,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着两条红色蛇,南海交由此神管理。还有个神人叫因困乎,南方人单称他为“因乎”,炎帝安排神人因乎住在大荒南极,主管南风的起停。
上古人类获得食物的方法一般为:采草皮、摘树叶、猎杀野兽。当人类生育繁多之后,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常常饥饿难忍。
有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颗五彩的九穗谷飞过天空,掠过炎帝头顶。谷穗掉落在地,炎帝看见拾起来,埋在“囚”之地的土壤里,不久竟长成了一大片。炎帝把成熟的谷穗放在手里,揉搓之后放进嘴里,发觉很是好吃,凡是吃了这种谷子的人都可以老而不死。
从此,炎帝开始教导人们播种谷子。可是那时的谷物和杂草生长在一起,草药与百花在一起,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谁也分不清楚。炎帝就一样一样品尝、一遍一遍试种,从中筛选出“稻、黍、稷、麦、菽”这五谷,从而出现了华夏农业。
为了开荒种地,炎帝神农发明了许多农具。他砍下树木做成“耜”,形状如同今天的翻土农具“锹”和“铧”;又把木头放在水里泡软、揉搓、弯曲,制成了一种叫“耒”的农具。“耒”的上部有曲柄,下部为犁头,可用来翻土,是“犁”的前身。
炎帝在教会人们春耕秋收、播种五谷的同时,还教会了人们饲养牲畜,用粮食和畜牧来共同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
那时候,人们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然后果然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就偷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在树上,人坐在树上敲着喊,结果任凭人们怎么喊,草都不死、苗也不长。炎帝神农只好叫人们用铲子铲草,但土地晒干的时候,铲草非常费力,使猛劲铲子就弯了。他就叫人们把弯了的铲子翻过来扒,不料用起来比铲子还省劲,从此就有了“锄”。这就是中国成语“铲草兴锄”的来源。
有个叫赤松子的神人,与昆仑山神女西王母的关系极好,经常到西王母的石室中去游玩,能随风雨上天入地。赤松子让炎帝神农服用了一种“冰玉散”,从此炎帝入火自烧也不会被烧死。于是炎帝神农发明了砍倒树木、割掉野草、放火烧山的“火耕”办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加工和存储食物,炎帝又发明了取土、烧陶、制器的方法;为了解决防冻问题,他还发明了纺车,利用“轮子”来纺纱、织布。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之后,炎帝神农首创“市场交易”,规定人们将太阳到达头顶的时刻,作为多余物品的交换时间,任何人都可以拿着自己的物品来到集中地点,互相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种“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易方式,是中国货币和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炎帝神农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大家发自内心的称赞他为“神农”,尊他为“五谷爷”“家皇爷”。
(全文字)
朗读者:刘敏生
问答式学习
1.填空:春夏之所生,()。
2.五谷是指:()、()、()、()、()。
3.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以日中为市”。(要求语言简练,回答完整)
参考答案
1.不伤不害
2.稻、黍、麦、稷、菽
3.太阳到达头顶的时刻,人们可以将多余的物品到集中地点进行交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