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志红没有被爱过的人,就没有爱的能力学 [复制链接]

1#

文/学乃身之宝

生活中我们一定见过这样的人:

他们总说自己不喜欢这,不喜欢那,不喜欢这个人,也不喜欢那个人,好像没什么人或事能入他们的眼,他们也觉得自己很孤独。

在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看来,这样的人是因为没有真切体验过被喜欢、被爱的感觉。

也就是说,一个人爱的能力,是从被爱的感觉中获得的。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那些没有被温柔以待的人,该如何提升爱的能力。

1.没有被爱过的人,很难拥有爱的能力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利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道:“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如果我们想学会如何爱,就必须像学习任何其它艺术——例如音乐、绘画、雕刻、医学或工程技术——时一样地着手。”

在他看来,爱是一种主动能力,是需要学习的一门艺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习得的爱的能力就是从自己被爱的感觉中获得的,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很少被父母或重要抚养者真正爱过,长到后就很难学会爱他人。

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被爱的感觉,自然不知道如何爱他人。

就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小时候被家人忽视,特别是父亲,使得她长大后不会谈恋爱,不知道怎样去爱对方,但自己又极度渴望有人爱,于是只会去讨好,过度付出,结果越讨好,越卑微,越卑微,对方越不在意,最后历任男友都离她而去,而她自己过完了无聊、孤独的一生。

可见,想要孩子拥有爱的能力,父母要做的就是好好爱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爱,体验过爱的感觉。

2.体验过爱的感觉,才会去爱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不是真爱,需要以孩子的感受为准,也就是说,有时父母认为的爱,未必是真正的爱。

比如,有些父母以我为你好的名义去爱孩子,结果孩子感受到的是强迫的爱,而这种爱的感觉就不是真正的爱,他们习得的是控制的爱,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可能复制父母的做法,把自己的好、喜欢或爱强加给对方,导致他们很难建立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

另外,还有一种不负责的父母,他们觉得给孩子生命就是最大的爱,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工具、附属品,甚至是人生延续,这样的父母自然也无法让孩子体验到爱的感觉。

就像电影《何以为家》中的赞恩,他从出生就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父母只是把他和弟弟妹妹当作赚钱的工具而已(女儿们早早出嫁,收嫁妆钱,相当于卖女儿;男孩儿们则出去做工赚钱,贴补家用),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他,自然不懂得怎么去爱。直到他在离家出走的时候,遇见了黑人女工,和她短暂的相处中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即使很穷,但他体验到了被爱的感觉,这也是他后来一直带着女工孩子想方设法活下来的原因。

他得到过哪怕一点点爱,就会拥有一点点爱的能力。

可见,只有真正体验过爱的人,才会有爱的能力。因为体验、感觉,是一个人重建自我的关键。

3.爱的能力,是从被爱的感觉中获得的

前面说了,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爱,体验过爱的感觉,就很难学会爱他人,那么这样的人长大后该怎样拥有爱的能力呢?

其一,他们可以通过找到一个能够给予自己无条件爱的人,比如,伴侣。

只是这样的伴侣很难寻找,同时,这样的做法也需要警惕。因为伴侣无法真正弥补他们小时候缺少的爱,如果他们一直向外求,很可能没有结果。

当然,能够找到那个愿意和自己一起成长的伴侣,也是足够幸运的,要好好珍惜。

其二,他们可以学会在自己身上找到爱的感觉,以提升爱的能力,即学会自爱。

学会自己爱自己,体验被爱的感觉后,才会爱他人。

爱人,先爱己。

但那些从小没有被爱的人,很难做到爱自己,因为在他们心里“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自己是不够好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首先要做的是,转变对自己的固有看法,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心疼那个曾不被父母爱的自己,这样才会慢慢疗愈自己受伤的心,进而在爱自己的过程中,学会爱他人,这个是关键。

其次,学会爱自己的人,还要打消一些顾虑,比如爱自己就是自私的想法。

爱自己,当然不是自私,而是不通过索取获得满足,能主动地给予和爱他人;爱自己也不是放任自我,不再努力,而是在接纳自己有限性的基础上,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可操作的目标。

再次,爱自己,需要能够为自己活的勇气。

也就是说,当他们不再为别人的看法担忧,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去做对自己最好的事情,不仅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还拥有了爱的能力。

归根结底,意识到,并决定好好爱自己,是重要的一步。

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爱自己,以不辜负自己这一生。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