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网络真是个好东西。这不,过去得费好大劲儿查资料也不一定能弄得懂的事,上网,只一会儿,就明白了——腊八节,腊八粥,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所以,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另外,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至于腊八粥,那说法就多了。比较正统的说法即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祷祝,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
而人们更熟知或愿意津津乐道的,则是有关腊八粥的两种传说:一种是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系;一种则是来源于信仰的饮食风俗。先来说说明太祖朱元璋留下来的关于腊八粥的故事。据说,朱元璋小时家中很穷,父母把他送到一个财主家去放牛。这个财主对他十分虐待,他常常挨打,吃不饱饭。有一天,他牧牛归来经过一独木桥,没想到老牛一滑跌下桥去,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屋子里不给饭吃,他饿得在屋中直转,想找点吃的。突然,发现屋中有一鼠洞,便扒开,没想到这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有芋艿、还有红枣,但都是那么一点点,他便把这些东西合并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因已饿极,吃起来觉得十分甘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珍肴美味吃腻了。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吃老鼠洞中挖出的粮豆煮的粥,便叫御厨给他做了一餐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熬的甜粥,吃的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满朝文武官员们见皇帝吃腊八粥,便纷纷效仿,渐渐传到民间,便成了风俗。
再来说说与信仰有关的腊八粥的故事。传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前,曾游历印度名川大山,为探究人生的究竟,寻奇人、访长者、刻苦修行。有一天,他来到摩揭陀国,因又饥又渴,于是昏倒在地。这时一位好心的牧羊女用自己的午饭救了他。这午饭是用粘米、糯米粥混合在一起,里面还加上了一些野果。释迎牟尼吃起来感到无比的甘美。也就是在这一天,释迎牟尼得道成佛。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后来每到这一天,僧众们诵经演法,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粥供佛,用此来纪念释迦牟尼成佛日,所以这一个供佛的粥,叫做腊八粥,久而成俗,渐渐通向民间。
这一说法其实还满可信的,因为历代有许多关于腊八粥的记载: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在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载更详细:“腊八粥者,用*米、白米、红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这些都是见于典故中的有关腊八粥的记载。
不管是与皇帝有关还是与教主有关,反正借着这个由头,让普通大众有了一个过节并吃点与平时所吃东西不同的机会,何乐而不为?确实,如果不是受了点教育,读了几天书,好歹能了解了解这么点知识,我是完完全全只沉浸在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快乐之中的。这当然是几十年前我孩童时候的事情了。
腊八节,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正是寒冬腊月时节。按理说,数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后的头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也有“冷在三九”、“三九寒冬”或者“数九寒冬”的说法。不过,这几年,我们都好像觉得数九天也不怎么冷了,最起码和我们这代人儿时腊八时节的冷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冷,首先是深深体会在那两条不住往下流先还能吸溜吸溜到后来就几乎成了嘴唇上面悬挂的冰瀑似的鼻涕上的;然后是赤脚穿在硬邦邦的“实纳鞋”里犹如光身子钻进冰窟窿里的感觉;再就是凛冽的寒风像一条冰凉冰凉的蛇在甩裆大棉裤里游荡的那种滋味。
但就是这么冷,准确地说是冻,也阻挡不住我们在腊八这一天跟着大人们连滚带爬、浩浩荡荡向河滩进发的决心。说连滚带爬,是因为我们一出动,不是哥哥带着弟弟,就是姐姐拉着妹妹,大的大,小的小,非要跟着来的,不情愿带的,这走起来就难免跑的赶不上走的,跌倒骨碌;说浩浩荡荡,是每到这个时候,看吧,从一条条通向河滩的小路上,就来了一队队前面是担着箩筐的大人,后面是参差不齐的小孩,就像一群打了败仗却士气不衰的队伍。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到河滩掏冰!
这几年,每到冬天,我还留心河滩里的冰,总感到那冰脏兮兮的,这也许和未结冰时看到的浑浊的肮脏的河水有关。确实,现在,即使是盛夏,又有谁敢到河水里游泳、洗澡?更不用说直接舀着河水喝了。而在三、四十年前,我们是常常这样做的:河滩上发山水冲下的回水窝子,就是我们天然的澡堂;放学回家的路上,跟着大人劳动回来的傍晚,口渴了,饥饿了,爬倒身,在汩汩流动的清澈的小河水里狂饮一气,也能让咕咕作响的肚子暂时歇缓歇缓。随着天气一天冷比一天,眼见着山廋水肥,河滩里日渐长出了厚厚的冰层。那冰层,基本上是在我们上学尤其是放学后打滑溜溜、划冰车的步调中一层层长高的。长到最高、最厚、最结实的时节,也就是过腊八的前后了。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样的习俗:腊八节这一天,除了吃腊八粥,还要掏冰,往树上抹腊八粥,抹蒜,我们这地方就是这样做的。而对我们这些娃娃来说,最有兴趣的当属掏冰了。
腊八节,早晨这顿饭,家家户户自然是吃腊八粥了。那年月,腊八粥其实也就是在我们这地方叫“软米”的主粮里,加半碗红豇豆,煮熟了,一人一大碗,能管饱吃而已。这实在还没有明太祖落魄时吃的那碗粥丰盛呢!粥是暗红色的,能显出节日的喜庆,可吃起来却有点涩苦的味道。于是,庄户人家老婆们偷偷积攒下的白糖,这时候就派上了大用场。往暗红色的粥里舀一小勺雪白的白糖,搅匀了,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那叫一个甜,那叫一个香!这可能就是我们的腊八粥和明太祖他老人家那碗粥的最大的区别。
白糖,那个时代被我们视为奢侈品,想吃吃不上,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享受点;而现在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反而不敢吃,甚至成了垃圾食品避之唯恐不及。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人类的悲哀?唉,且不说这些了,再回到腊八粥上。噢,忘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别忙着吃,吃之前,是要先盛一碗粥,拿几瓣蒜,绕着房前屋后的桃树、杏树、海红树、海棠树……反正是各种各样的果树,在树身上抹上点粥再抹点蒜的。这是大人们的事情,我们没兴趣管;我们只是眼巴巴地盼着父亲赶快拿着空碗,顶着一头的霜花回来,我们就可以开吃了。
吃完了腊八粥,盯着太阳终于一步一挪着升到了头顶,大人们开始收拾镢头、钢钎、箩筐的时候,我们就蠢蠢欲动,开始吆五喝六,然后就向河滩奔去——掏“腊八圪蛋”去喽!
掏冰,是有讲究的。平整的冰面,像一面镜子,一镢头、一钢钎下去,手虎口都震得发麻,冰面却只被凿开酒盅大的一个豁口,所以,这样的冰不是人们要掏的对象。大人们,娃娃们,到了河滩,上了冰面,打着滑滑,还有的娃娃划着冰车,都寻觅着,向着共同的目标靠近,那就是——平整冰面上崛起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冰锥,就像散落在大草原上的一个个蒙古包,我们把这样的冰锥叫“腊八圪蛋”。“腊八圪蛋”上有着一条一条的裂缝,钢钎插下去,说不定就能撬起一块块;瞅准了,一镢头下去,稀里哗啦地也能掏下一堆。“腊八圪蛋”是不分你我的。有的“腊八圪蛋”大,就几家人围着掏;有的“腊八圪蛋”小,就一家人大大小小攒在一起掏。河滩上到处是大人娃娃的喊叫声,嬉笑声。掏起的冰块被装到了箩筐里,娃娃们便滑着溜溜推着箩筐送到岸边,然后大人们担着走向田野,将一块块的冰撒到自家的田地里。
最后一回,肯定是大人们担着一筐,而娃娃们怀里或大或小抱着一块回家的。我直至现在都难以想象,在那么严寒的天气里,抱着一疙瘩冰块,竟然不觉得冷,却像抱了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玉,兴高采烈,喜气洋洋。这担着的、抱着的冰,也被一块块地插在了粪堆上、牛羊猪圈里,还有房前屋后的树池里。那时,我们这些娃娃真不懂得大人们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就是那些大人,他们这样做自己也可能不明白是为什么。可现在,我懂了。这,也是在祭祀。只不过,皇家王室,达官贵人们的祭祀,有着隆重的仪式,有着丰盛的祭品;而寻常百姓,尤其是庄户人家,就用给田地里、树坑里撒冰,给果树上抹腊八粥、抹蒜这最简单也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来表达对养育了自己的田地、果实的感谢,也有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求。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啊!
斗转星移,日月轮回,倏忽间,我们已走向了成年,也走出了家乡,走出了田野,走向了看起来越来越繁华的城镇,走向了越来越现代化的生活。腊八节,仍然年年过;腊八粥,也在年年吃,而且吃的花样越来越多,但却总觉得再也嗅不出三、四十年前腊八节的味道了。
作者自我简介:
刘增良,陕西府谷人,教师。生性愚笨,不善交际,庸庸碌碌已过知天命之年。自知无文人禀赋,因为吹拉弹唱,样样不会;诗词曲赋,知之甚少;唯知闷头教书看书间或拼凑些文字表述表述心里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