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云过年满族年俗集萃三 [复制链接]

1#

吉林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这片黑土地盛产的农副产品多为皇家贡品。昔日的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干菜杂粮、腌菜冻品等,都成为了满族同胞过大年必备的年货。

面食满族称面食制品为“饽饽”,素有大年初一到初五不做主食的习俗。

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各家会互相帮助忙着包饺子、蒸馒头、制作各式各样的小饽饽。做好后拿到屋外冻起来,装在缸里以备过年食用。

粘食

满族人素有爱吃粘食的习惯。早年就是满族人外出狩猎或戎马作战时的最好主食(粘食不易消化,耐饥饿,适合野外长期奔波食用)。满族在过年时,喜做粘食。

用大*米、小*米、粘大米制成的水团子、粘耗子、打糕、切糕、炸糕、粘面饼、粘豆包等粘食制品,更是满族“过大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因为,年食的“粘”与过年的“年”同音。寓为日后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萨其马《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马乃满洲饽饽,满族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马。即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关于萨其马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满族将*,姓萨,喜爱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一定要吃点心,还不能重复!有一次萨将*出门打猎前,特别吩咐厨师要“来点新鲜的玩意儿”,若是不能令他满意,就准备回家吃自己。负责点心的厨师一听,自然万分紧张,一个失神就将蘸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偏偏这时将*又催着要点心,厨师大骂了一句“杀那个骑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想不到,萨将*吃了之后相当满意,问起这道点心的名字,厨师惊*未定,随即回了句:“杀骑马。”结果将*听成了“萨骑马”,想说自己姓萨又爱骑马,倒也挺妙的,还连声称赞,“萨其马”因而得名。肉食《晋书》之《四夷传.肃慎》记载:“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从东北地区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满族人自古就养猪,喜食猪肉,这是满族人的传统,萨满祭祀和祭祀祖先时都要杀猪以作为供品。尤其过年期间,杀年猪成了满族人家准备过年的头等大事。一般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筹备杀年猪,民谚有“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以猪肉为主的各式各样菜品自然就成为满族过大年餐桌的主要菜肴。干菜、青菜和副食

北方冬季时间较长,且非常寒冷,因此吉林满族“过大年”的菜肴主要是干菜和一些容易储藏的青菜。干菜有土豆干儿、茄子干儿、萝卜干儿、干豆角、*瓜钱儿等;青菜有窖藏的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等;副食有大豆腐、干豆腐、冻豆腐以及皮冻、鱼冻等。夏季还喜入山,将采集的山野菜,蕨菜、刺嫩芽、木耳、蘑菇等晒干,以备食用。这些菜类至今仍为满族人民喜食。

酸菜

酸菜不仅是满族人平时喜爱吃的菜,更是过年期间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肴。酸菜,满语“布缩结”,早在辽金时期,在女真人居住的地区,早己盛产白菜,并有入秋腌渍酸菜的习俗。志载:“东边各县、地……及至秋末,车载秋菘,渍之瓮中,名曰酸菜。”以备冬季、过年食之。其中蕴含着一个金大妃渍菜女——布苏妈妈的悲壮的传说故事。

腌酸菜的由来——布苏妈妈传说

相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时,远征漠北,命他的大妃押运*粮菜蔬,不料在途中遇上了辽朝*队,双方激战起来,由于女真*队押运人少,寡不敌众,全部战死,大妃在临死前顺手将几棵大白菜塞进陶罐里。阿骨打派女真*队去接应大妃时,在大妃遗体前,发现了装着白菜的陶罐,由于雨水的浸泡,大白菜已经发*变软,并且发出一种奇特的酸味来。阿骨打悲痛地将爱妃安葬在山坡松树林旁。将大妃舍命保护下来的几棵白菜切碎,炖上猪肉,女真*队吃得特别香,顿觉体力倍增,高喊着为大妃和死去的将士报仇的口号,一举攻下了宾州城,取得涞流水(今拙林河)战役的伟大胜利,后来金世宗刻下了著名的"大金得胜陀颂碑"文纪念。并尊记大妃为渍菜女——布苏妈妈。

满族八大碗

清乾隆时期出现了“满汉全席”。满族八大碗列为满汉全席之一

下八珍,深受民间欢迎。据《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则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请宾客。

满族八大碗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其中“阿玛尊肉”俗称“努尔哈赤金肉”最具代表性。八大碗往往用于宴客之际,每桌八个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时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看起来爽快,吃起来过瘾,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

白肉血肠

白肉血肠,历史悠久,起源于满族祭祀活动的吃“福肉”。在《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有记载。白肉血肠是吉林满族的代表菜肴。白煮肉片和血肠,既可独立成菜,又可与酸菜一起组合为杀猪烩菜,是满族过大年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记载,满族萨满祭祀过程中,以猪为牺牲。司俎满洲人将猪去息后,去其皮,按节解开,煮于大锅内,皇帝、皇后亲诣行礼,神肉前叩头毕,撤下祭肉,不令出户,盛于盘内,于长桌前,皇帝、皇后受胙,或率王公大臣按次陈列食肉。”这种肉叫“福肉”即“白肉”。所谓血肠,即“司俎满洲一人进于高桌前,屈一膝跪,灌血于肠,亦煮锅内”,这就是血肠,通称“白肉血肠”。

白肉血肠的由来

鲜美醇香,营养丰富的白肉血肠,早以成为了群众雅俗共赏的风味名菜。白肉血肠产于何时,是由何人所创,已难于考证。但白肉血肠和满族世世代代用猪祭祀还愿的民俗是分不开的。白肉血肠相连系的祭祀有两种:一种是满族的大祭(俗称烧香答祖宗,即跳神还愿)献猪于神。举行“领牲”“摆件子”的典仪,必须在夜间吉时进行。天亮前仪式结束。另一种是满族祭天典礼(俗称给外头,也叫还愿),日出开始,先“念杆子”后“摆案子”。在敬供天神后,人食。须当天将全猪吃净。日落前,告终。

白肉血肠的传说故事

相传清朝初年,一支清*被入侵的敌*困在江心岛上,粮食已尽,岸上清*几次送粮送肉,都被敌*截住。一个聪明的清*士兵想出办法:把煮好的猪肉血肠放到木筏上捆好,从江上游对准江心岛放下去。岛上的清*搭住木筏,取下猪肉血肠,饱餐后驾起木筏,和岸上清*一起,打败敌*收复国土。由于白肉血肠在反侵略战争中立了大功,再者它也确实好吃,所以有了名气。从那以后,八旗*民,每逢杀猪,必做这道菜,代代相传,白肉血肠成了满族的传统名菜。

满族火锅

满族火锅的历史很悠久,是满族传统食俗,也是满族过年时喜吃的一种美食。早在金代,满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随食。明末清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常把猪、羊、牛肉及各类山珍、野菜放在一口锅内烧煮食用,颇感味道鲜美。入关后,便把这种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逐渐成为御膳上品。满族火锅至今仍保持其传统大沿火锅,即锅有沿,锅沿上可放麻酱等各种小菜,锅内汤中加酸菜、肉片,众人围坐而食,四季皆宜。

二月二吃猪头

“二月二”是满族人过年的最后一天,也叫“领龙节”“春龙节”。正月一过,腊月杀的年猪肉基本上吃光了,在“二月二”那一天,大家吃猪头、猪蹄、猪尾,也寓意着年的结束。

美食民谣

吉林满族过大年,舌尖体验说不完。

花生瓜子和松子,榛子核桃和桂圆。

大枣莲子和杏仁,冰糖葫芦脆又甜。

粘食饽饽缸里冻,吃时锅蒸照样鲜。

满族嗜烟代代传,抽烟赛过活神仙。

山珍海味年夜饭,守岁小吃样样全。

冻梨柿子涣的软,消炎去火真舒坦。

腊月小年三十晚,初一破五饺子宴。

小人日子在初七,小孩饺子长寿面。

十五元宵炸煮蒸,二月二吃了猪头才算过完美食年。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