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避开猛烈地欢喜,自然不会有悲痛来袭。
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一切都会过去的。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在自己的住屋墙上写了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里非常讶异:这个人,把做人的资格看得非常的庄重,同时又多么地憎恨自己。很快,我就知道这句话的原作者是日本作家太宰治。
年,太宰治的遗书里写道:“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然后太宰治自杀身亡了。这已经是太宰治第五次自杀了,他终于成功地杀死自己了。在他死前,他的小说《人间失格》发表了。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年,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
《人间失格》以“我”看到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而三篇手记与照片对应,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述了叶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
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可耻的一生”。
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说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思想表达出来,并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因此,《人间失格》算是太宰治半自传性作品。
昭和6年,太宰治与初代同居,后又开始从事共产主义运动,为此几次搬家,在此期间,他发现自己一直信任的妻子在认识他之前早已与人有染,内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于是,他去青森警察署自首,为自己的共产主义革命生涯划上了句号。
昭和10年,太宰治在镰仓山企图自缢未果。自缢事件之后,太宰治患上盲肠炎,因治疗中大量使用镇痛药而上瘾,不得不入院治疗了三个月之久,其间因其没有按时交纳学费被东京大学开除学籍。出院后不久,因镇痛剂注射上瘾,不惜举债买药,生活陷入了混乱之中。
昭和11年10月,在亲朋好友的劝说和哄骗之下住进精神病院,这次入院经历成为他一生都无法释怀的经历,也成为写作《人间失格》的原动力。
川端康成说,死亡是最高的艺术。
太宰治虽然只活了三十九岁,但他给日本文学留下的印记却是深刻而震撼的。他的作品中往往充满着深深的罪恶感。
正如《人间失格》的主人公所自责的那样,苟活着就是罪恶的种子,而这也是作者本人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为了掐死这颗种子,太宰治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经过四次失败尝试后,终于在年6月的一天和情人顺利自杀。
“不要绝望,在此告辞”——时至今日,仍无人能吃透这句遗言的真意,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姑且看作是一种对生者的鼓励吧。
《人间失格》是太宰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个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的炎凉,绝望之余沉缅于酒色,最后自己毁灭了自己。从一定角度揭示了现代日本社会人的异化问题。
年6月13日太宰治因对人生感到绝望而投水自杀。他的一生经历了日本革命运动被镇压到日本战败这一大动荡的时代,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太宰的死,可说是这种历史的伤痕所造成的。”
一开始读这本书,是不适的。不适,大概因为觉得心理描写有些过分,对开始的一个孩子的心理来说。
我,讨好型人格,滑稽逗笑,不会拒绝。但是错的并不是我,人间失格,太过令人恐惧,对一个敏感的孩子来说。
一个人对谁越是显出畏惧,谁就越是喜欢这个人。有道理,因为是事实,没道理,因为很荒诞。
想逃避,却把自己逼到角落,逼到自杀,(死亡确是一种温柔);苟活,一束光打开却是幻影;以为是一束最灿烂的光的来临,却被光的本质所背叛,拉灯。
人间失格。看了这个题目,我脑海中预想地是,这个人看到了一些不公平或者过于残暴的事情,导致他认为整个人间都失去了平衡。
结果,是他自己的心态太过于失去平衡。(是不是环境因素和当时社会背景暂且不知道,因为他也并没有描述别人的心理状态)
有些话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比如说“那些说我幸福的人在我看来反而比我幸福许多”,每个人幸福的标准不一样,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幸福观衡量别人,这样也许给人带来的是痛苦。
抑或,“但我在人们怒不可遏的脸上,看到了比狮子、鳄鱼、巨龙更加可怕的动物的本性”,深刻洞悉人类的某种本性,比如残忍,是很可怕的事情。
而主人公,把别人给他带来的痛苦放大到极致,领悟残忍直到感受不到其他美好特质的程度,这就十分悲哀了。一旦看到人的缺点,他就会对自己失望,对别人失望,甚至对全人类失望?!
我一直以为人是可以保持成长,随着人生经历变得越来越坚强冷静,能承受更大的苦难(当然最好还是不要有苦难)。
叶藏所做的只有逃离,是一直沉沦在痛苦中,而不好好思考如何改变现状,总是责怪这个世界多么令人绝望。否则不至于看到不敢面对的一幕而缩回去瑟瑟发抖。
亲密关系中肯定有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对别人要求太多。
主角叶藏原本有一手好牌,家境殷实,聪明,学习又好,有绘画天分,如果像正常人一样,应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他对人类极度恐惧,活在世上犹如身陷炼狱,面对世人,怕的发抖,这应该是他与生俱来的心理疾病。
叶藏的人生没有目标,挣钱就是为了买酒喝,最后甚至染上了*品,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完全成为了一个废人,被朋友和亲人送进了精神病院。
对他的一生唏嘘不已,人生的结局也甚感凄凉。
书中没有交代他是否还活着,但我宁愿相信他死了,一个对人类如此恐惧,内心如此痛苦的人,死是最好的解脱。“一切都会过去的。”他在人世间摸爬滚打多年,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句话。
合上书后才明白,人间失格就是失去为人的资格。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在叶藏的悲剧人生中,自己形容为充满了可耻的一生。
叶藏放弃了那么多次可以救赎自己的机会,即使有了别人(而且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拯救。
在外人看来,这是何等的幸运。但叶藏依然不为所动继续滑落,任凭自己沉沦于沼泽之中越陷越深,只是单纯地想一堕到底吗?
也许他是根本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找不到存在于世间的意义才如此的吧。这样的人不需要被拯救,只有毁灭才是他的“救赎”。
过于敏感的人就仿佛比普通人多一种感官一般,他们能感受到普通人感受不到的东西,因而普通人难以理解他们。
视力完好的人会被强烈的阳光刺伤双眼,而天生失明的人却不会。想要让失明的人理解被阳光刺痛眼睛的痛苦,是很困难的。
同理,我们也很难真正理解太宰治的感受,只能凭借他的文字去想象,去猜测。感谢太宰治让我们天生健壮,或者说麻木的心,略微体验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开始隐隐约约明白了世间的真相,
它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争斗,
而且是即时即地的斗争。
人需要在那种争斗中当场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