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来,上海濒临失传的那些小吃,你知道几个 [复制链接]

1#

上次的那篇写的小编口水直流,趁着还有口水可流,一鼓作气把其余几个魔都人心中的“最爱点心”介绍给大家。

蟹壳*

还记得上一期在“老虎脚爪”一栏推荐的商家吗(如果不记得,请回去翻阅我们上一期的“上海濒临失传的那些小吃,你知道几个?(含探店攻略)”哼。)

没错,就是王家沙。他们家的拳头点心是“蟹壳*”,论它在上海传统小吃界的地位,如果生煎包和小笼包敢为第一梯队的话,他就属于荣誉加冕的第一梯队。

蟹壳*,是用发酵面和油酥制成的有馅儿的酥饼,撒上芝麻以后**的,圆圆的,酷似一只煮熟的螃蟹壳,因而得名。好吃的蟹壳*是褐*色的,咬下去,一口酥,一口松,一口香。香了一嘴,油酥和芝麻掉了一地,一抹一嘴意犹未尽。肚子饿和嘴馋的时候,安慰你的胃,别说多给力。

传说中的蟹壳*发源于老上海的“老虎灶”(烧开水的地方)和茶楼。老板一遍供应茶水一边在一旁开了个炉子,现场烘烤蟹壳*和生煎,作为茶水的配料点心。卖着卖着,这两款点心都出名了。后期,慢慢演化成有专门的点心店和食品店来经营、制作蟹壳*和生煎包,比如王家沙、大壶纯(生煎包)等。

推荐:王家沙

葱油饼

葱油饼,现在各大早餐铺子和小店还是有卖的,大部分都做了一些改良迎接五湖四海入住魔都的外地朋友、外国朋友们。老上海的葱油饼,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点心之一,酥脆爽口,解馋一流。早上配着牛奶、豆浆,那滋味……一个完全不够吃。

传统的葱油饼做法比较复杂。光是制作面团就要花费不少时间。先将面粉和油、盐混合,用保鲜膜封住,盖上毛巾静置,然后调制青葱、油酥、猪油膘。切分面团,铺成长条涂上油酥、放上青葱和猪油膘。再次卷成面团然入锅中煎炸。这样的葱油饼,咬下去酥脆,带有“空气感”,馅儿冒着肉香,外皮脆,内里又香又软。

推荐:老上海葱油饼,位于浦电路。

海棠糕

源自于清代的上海著名小吃。因为外形像一朵海棠花而得名。

它用面粉、酵母粉用冷水调成浆状,在模具里加上油,馅儿用豆沙、鲜肉、菜猪油等,再用面粉缝上(有点类似做“油墩子”的感觉),放上糖猪油,和红绿瓜丝,瓜子仁,芝麻等,撒上白糖放在煤炉上烤熟。吃起来啊,香甜松软,受老人家的独宠。

推荐:城隍庙-春风松月楼

粢饭糕

早点又来了。粢饭和老虎脚爪一样,在上海的街头已很难发现。在一些不起眼的老弄堂里,可能还有他们的身影。随着年轻人喜爱的柔软饭团的兴起,当前更多人可能喜欢非油炸的点心。目前,它的受众已远远小于油条大饼和生煎小笼包,可能在卖大饼油条的摊子上会有搭配售卖。但在很多上海人的心里,即使牙口已经咬不动粢饭了,即使身体已经不允许吃油炸了,对粢饭糕还是保留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相传,之前因为家庭主妇不舍得把剩菜倒掉,于是就压成块油炸一下,作为第二天的早饭。可见上海人民的勤俭持家。另外,上海弄堂里会用“粢饭糕”来形容女孩子的痴痴颠颠,难搞难缠,就像粢饭糕一样黏黏糊糊的,这大概就是“作女”的上海传统版本吧。

作为“四大金刚”的一员,粢饭不是用米粉制作的,而是直接用大米,掺杂一些糯米,加一些盐巴煎炸而成。考究一点的还会加入一些松子、苔菜,下锅烫一下,外*内白,外脆内糯。粢饭一定要趁热吃,凉了以后会变硬,更会粘牙,牙口不好的千万注意。

推荐:这一款还真没有推荐了。走过路过看到早摊点,记得问一下。

写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对老上海的点心是否有了好奇~,魔都的朋友们是否也勾起了一丝怀念。

那么,五一长假记得探店啊~,小编期待大家的评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