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影评质疑,松子的价值观受到了原生家庭(父亲格外偏爱妹妹)的影响,因此是扭曲的。但浪漫主义强调自我,相信自我,认为自我的核心部分是不会因为外界而改变的,将自己媚俗的选择归结到家庭、社会或者制度都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的表现。
从这样的角度说,松子的成长环境只是放大了她对爱的渴望,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她的选择“爱他人”,其实是她自己、她本身的选择。
影片中,松子因为不放弃“爱他人”这个信仰而被家暴、被抛弃,也数次动摇,比如说自杀,比如在墙上写“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但从她事后的一系列行为上来看,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选择的价值,一直到最后死于非命。
悲剧观
传统的悲剧观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掉”,但浪漫主义认为那样的悲剧只是一出可怜的、卑微的戏。真正的悲剧是明知道会自我毁灭,仍然坚持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这样的选择是不得已的,是为了实现自我必须完成的。
这种躲避不开的命运才真正扼住了人类的喉咙。松子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位悲剧英雄,尽管无数次的经验已经警告了她,但她从来不逃离自我,改变自己,变成其他什么人。
影片最后,松子的周围的人将她比作了上帝。浪漫主义对人物的刻画也借鉴过宗教耶稣的意象,一个世俗上的不成功者,却是信徒眼中最高的存在,享有真正的崇高。
早逝的天才、娇弱的恋人、一去不复返的中世纪,都是浪漫主义尊崇的意象,浪漫主义总体的基调是很悲观的。这种悲观源于人们对世界的恐惧和敬畏。18世纪科学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但留下了信仰的真空。
宗教能囊括一切,自圆其说,而科学只能够笨拙的解决一个一个细微的问题,试图用有限去解释无限。浪漫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混沌不明的一团,其中蕴含着晦涩的力量,推动着它的发展,人类能做到的只能用同样晦涩的东西去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并生活在它喜怒无常的性情中。当它释放恶意的时候,人必须抗争,但无法阻挡。因此,所有英雄的命运注定是动荡而危险的。
情感及其他
理性和感性完全是对立起来的。当具体到活生生的人身上的时候,感性处于绝对的掌控地位,理性退后变成了一种不起眼的、为感性目的服务的手段。因此充沛的情感也是浪漫主义推崇的一个品质。电影中的松子多情、敏感、细腻,有极为强大的、源源不断的爱的能力。
电影中还有一些很浪漫主义的元素。比如电影形式上打破传统,卡通风格的画面穿插进真实世界中。比如对松子主观精神状态的大量刻画,在她眼里闪闪发亮的童真世界。比如辉煌的自然风光。
随便唠两句
很多影评喜欢拿松子的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为这部片子定性,但不论这是不是作者的本意,我看松子活得都不抱歉。真正抱歉的大宰冶出场不到5分钟就自杀了。
而松子一直是很抗拒自杀的。人活着吧,幸福快乐真的不是唯一的答案,况且真正能够对自己生活满意的人又有几个呢?浪漫主义发展到现在很多反动又落后思想已经被淘汰了,但它给我们留下来特别珍贵的一点就是允许我们包容自身的不完美。
当然啦,松子确实也惨到了超过了正常人能承受的范围。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看就是因为日本大男子主义太严重了。导演借男主之口,神话一个受男权压迫的女性,我看都算是同流合污。下一次看看能不能找个女权的片子给大家安利一下。先给大家安利一首女权歌吧超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