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概年看过一次《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当时只觉得豆瓣评分高就想去看看,看完以后也没有看懂。那时候的自己太浅薄了。近几天不知怎么的又想起了这部电影,总觉得没有看明白,于是又看了一遍,这一次懂了许多,感慨良多。首先我想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大概内容。主角松子在家中排行老大,老二是个妹妹,天生体弱多病,常年卧床不起,爸爸尤其怜爱老二。老三是个儿子,父母给予的爱和关照自不必说。所以松子从小在家中就是被忽略的一个,并且常常成为父母责备和出气的对象。而松子偶然发现父亲喜欢自己做鬼脸,于是松子多年来一直在父亲情绪低落时做鬼脸取悦父亲,直到成年。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松子内心对家庭和父亲都是充满了恨和不适应的。由于偶然的因素,松子离家出走了,从此与家里几乎失去联系。在外的松子并没有过的很好,她先后遇见穷困作家、穷困作家的死对头、一起合作生意而又相恋的负心汉、乡下理发师、小她很多的街头小混混。在与这些男人的相处过程中她不断堕落,她做过陪酒女、杀过人、坐过牢等等。而最后击败她,让她彻底沉沦下去的是弟弟的不接受不宽容。总之,电影很长,这里不可能详述。在我第二次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心理医生常用的词汇:共依存型人格,也叫“助人者”。所谓共依存型人格就是指人失去自己内在的爱和信任,而沉迷于外界事物并无法自拔的一种生存状态,他们依赖外界事物以求生存,但对那些事物造成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本质上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而助人者就是指在生活中会执迷不悟地去“帮助”或者说“关爱”一个人,而他本人正是依赖这种“助人”的感觉才能够生活下去,对于“助人者”而言,他们依赖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是对方唯一的拯救者。松子就是一个“助人者”加“共依存”型的人格典型。在她爱上的那些男人中,或是有暴力倾向,或是薄情寡义。然后松子从来不会主动离开,而是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们,全心全意为他们付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十足的舔狗,打死都不离开他们的一只狗。许多观影者在影评中说不能理解为什么松子总是甘愿呆在这种垃圾男人身边受罪,其实我看来,她的人生成这样是带有一定必然性的。造就一个“助人者”型人格兼“共依存”人格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条件:1.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而又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并且常常受到严厉的责备甚至打骂。2.父母与子女的角色倒置。即父母的情感需求压倒子女的情感需求,以至于子女在感情需求最多的童年时期反过来扮演父母的角色去关心照顾、迁就取悦父母以满足他们的感情需求。松子就是很好的例子,当他看见父亲常年因为妹妹的病情情绪低落的时候他总会去做很多事取悦父亲,如果效果不好,年幼的松子就会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从而内疚自责。严重的缺爱加之家庭角色倒置的成长环境使得松子痛苦不堪。人会把儿时家庭中与家人相处的模式带到随后一切的亲密关系相处中去。构建任何亲密关系都会“强迫性重复”童年时期家庭中的相处模式。缺爱使得松子很容易把任何一点关爱就当作无比珍贵的东西,值得为此付出一切;并且如果那个男人打骂她了,对她不好了,她也不会责怪她,她会把曾经与她父亲相处的逻辑自动地搬出来,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她需要更加努力,更加珍惜,无怨无悔才行,进一步觉得这一次一定不会把事情搞砸,自己一定会维持好这段关系,并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拯救眼前这个满身缺点的男人,这个男人只有依赖我才能活下去,我不能抛弃他……等等类似于这样的潜意识思维。但实际上她永远改变不了他们,因为那些男人也同样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影片中松子的最后一个男人,那个小她很多的小混混,从监狱中出来后不敢面对松子不离不弃的爱,选择躲避。他去教堂问神父什么是爱?神父说为你最恨的人祈祷,原谅那个最不可原谅的人,这就是爱,上帝的爱。小混混明白了,松子就是他的上帝,而当他再去寻找松子的时候,松子已经在穷困与精神疾病的折磨中死去。松子死前疯狂地在墙上面刻着对不起对不起三个字,这也正是最可悲的地方,松子的一生并没有对不起任何人,相反所有人都对不起她,她的一生都在渴望爱与心灵的救赎,然而她的原生家庭让她养成了那种:凡是事情搞砸了那一定是自己还不够努力不够爱的原因,都是自己对不起别人,自己不配被爱。最终在自闭与孤独中死去。虽说是一部电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的,可悲的是大多数人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不会把自己的问题同成长环境联系起来分析和反思。为什么遇到一件事情你会这样做这样想,而别人不是?看起来是有意识的选择,实际上是被构造出来的行为模式。我们都会长大,但是我们心中那个“内在小孩”永远长不大,我们都会耗费一生去呵护这个可怜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