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能治愈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传统的游牧民族。习惯马逐水草,人仰湩酪的生活。通过民族迁徙和社会交往逐渐认识中原王朝的农业文明。在与中原王朝日益紧密的交往中,契丹族意识到了游牧经济的脆弱、族民对农产品日趋的依赖,使契丹在早期社会发展中开始农业尝试。
辽朝最早实行农业开发的地区是辽朝政治、经济中心——辽上京。随辽上京农业开发空间拓展、垦殖面积扩大、农作物种植种类增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开发由原来广度向深度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耕种技术、贮藏技术及农作物加工技术。
农业生产技术
一、生产工具的普及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和农业生产动力进步。汉族农业人口、渤海农业人口的迁入,给辽地带入先进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建国前,辽冶铁业仅刚出现。《辽史·太祖纪》载:撒剌时“始置冶铁,教民鼓铸”。随征战开始,辽朝冶铁业有初步发展。
后不久,辽朝于天显元年,攻下冶铁业发达的渤海国。从此,辽朝冶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辽史》记载,辽上京及周边冶铁区有六处,分别在炭山、柳河、铁利州、东平县、曷术部、饶州长乐县。冯永谦先生在饶州长乐县城址内地面上发现至今遍地铁炼渣,辽代冶铁遗迹的发现,证实饶州长乐县史载冶铁的准确性。
冶铁业的发展,为辽朝农业开发提供先进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农业开发进程。新中国建国后,在原辽地遗址、古城址及墓葬中发现许多辽代铁农具。如在辽皇都临潢府及周边地区相继发现许多铁犁铧、锹、铲、锄、侧刀、斧头、镐、手镰刀等辽代农业生产工具。
辽朝农业生产工具不仅使用功能齐全,形状、形制与中原地区甚至现代十分相近,表明辽上京及农业开发区的农业生产工具已十分先进。辽朝农业生产工具制作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二、耕牛与水利的利用
农业生产动力在这一时期有了进步。农业人口是古代农业生产主要动力,农业开发多依仗人力。随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畜力逐渐代替人力,耕牛成为田间农业耕垦重要动力。辽朝,其富以马,马是社会财富的象征。牛在辽朝社会中的地位远没有马高,常以祭祀贡品出现。随辽上京地区农业开发,牛成为辽朝农耕重要动力。
因耕牛受到统治者重视、其地位得到提升。耕牛在中原王朝一直受统治者立法保护。汉朝时,有“盗马者死,盗牛者加”。辽朝农业开发后,耕牛也受到保护。兴宗重熙十一年十二月,“禁丧葬杀牛、马及藏珍宝”。以耕牛作为犁田动力,既可深耕,又提高农耕效率。
辽朝农业开发另一动力是水利的运用。辽朝关于水利的史料很少,仅近年考古中发现有关于水利的痕迹。辽上京北部边防城哈日布哈古城各面城墙中,有穿墙而过的河渠,河渠旁就有耕地。河渠可能主要用于城内耕地灌溉。至今辽代边防城遗址内还保存有灌溉水渠的遗迹。
农业耕种技术
一、土地开发模式
近些年,在辽上京今巴林左旗的花如拉嘎、白音乌拉、丰水山、杨家营子、碧流台等乡镇的山坡上,发现许多被村民俗称为地影子的辽代梯田、台田遗迹。为我们对辽上京及农业辐射区的土地开发模式有进一步了解。
辽本土地区农业开发,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农田垦种主要为坡田、梯田、垄田、台田。其中坡田和梯田易混淆,垄田最为普遍。
坡田,耕种历史较为久远,从古至今都有种植,是适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粗放型土地开发模式。主要是在不改变任何山体结构的情况下,利用山体自然倾斜度,在山坡的坡面上,耕垦播种,每当雨季,雨水冲刷坡面,顺坡而下,形成一层层自然坡田。
梯田,是在山坡平面上沿等高线修筑像台阶一样的平面,在其上耕种,是经人为改造后形成的一种土地开发模式。
垄通“陇”是指种农作物的行或行与行间凸起的空地。王曾使辽,见上京“所种皆从陇上,盖虞吹沙所垄”。此处陇上并非指我们熟知的土梗的上面,而是种植在与垄沟相对的垄背上。这样的耕作方式有利于从上面与两旁吸取阳光,还有防风沙及水分流失之效。
台田,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开发模式,主要是堆土而台在上耕种或挖沟为渠堆土耕种,适于辽上京及农业开发区盐碱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农作物熟制周期除与作物生长期有关外,与农业生产条件密切相关。辽朝因地处我国北方,水热条件不及中原王朝,所以无论辽上京还是农业辐射区农作物种植均一年一熟。故有“河东五十四州,………糜子、荞麦等一岁一收”的记载。
因辽朝气温相对较低,无霜期短,作物生长期也相对短,如荞麦五月始稼,七月收,所以种植作物也多以抗旱耐寒的粟、黍、麦、糜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其耕作方法大概是,首先以铁犁开沟,然后在沟内进行播种,等种子生苗后,经锄和耪,使垄沟与垄背平齐,然后再耘,将垄沟与垄背调换,使原来播种的垄沟成为垄背,垄背成为垄沟。
农业贮藏技术
辽朝经多年农业开发,农作物种类逐渐增多,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大,所产农作物不仅满足自给还出现剩余。剩余作物通常被贮藏起来,以备度荒之用。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有贮藏意识,将所产剩余作物的种子或粮食贮藏于陶罐内或埋藏于地下。经多年发展,贮藏技术得到提高,出现仓、凛、窖等贮藏方式。
辽上京及农业辐射区,因地处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果树等种植物很难过冬就被冻死。为此种植者用窖藏或土埋的贮藏技术,来保护果树等农作物过冬。在每年农历八月,将树木倒置过来,再填入泥土,密封好,然后将树枝枯叶盖在上面。等到第二年春,清除上面的树叶和泥,重新厚培树根,桃、李树即可存活下来,且能结出“其大异常”的果实。
为在冬季也能吃上水果,辽人自制“冻果”。这是辽人利用北方寒冷的气候来贮存水果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贮藏方法既保留水果原有味道又不易变质,延用至今。除果品贮存外,粮食也以修建粮仓的方式进行贮藏。
辽境范围内出现许多重要粮仓,众多粮仓即是辽朝粮食贮藏的主要方式。辽朝的粮仓主要分义仓、和籴仓两种。粮仓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于农业开发较为发达地区和军事位置较为重要的边防镇。东京地区因良好农业开发条件及原有农业基础,粮仓分布更为广泛。
无论窖藏、土埋还是仓储都有效对农作物起到保存贮藏作用。窖藏和土埋有效保护作物安全过冬,有利于作物明年生根结果。仓储有效起到防虫防潮作用,有利于作物的贮藏,方便灾荒赈济、军事边防支援备战、功臣的赏赐。
农产品加工技术
随辽上京等地区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得到进步。辽朝饮食日益丰富,改变契丹族专食肉食的传统。饮食中出现麋粥、粆糒、馒头、包子、饼等食物。副食中出现果脯类的食物。饮品中有酒。农产品不仅限于食用,还用于制药和饲养牲畜。
近年在辽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一些农产品加工的工具,如:法库县辽代四家子城址中出土粮食加工工具,石磨一盘一件、石碾砣一件、石臼两件。徐三家子城址中发现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石磨是把粮食去皮或磨粉的石制工具,与石臼相比更省时省力,效率更高。
水硙庄是有水力石磨的大型庄园。可知,石磨很可能已用水力,效率更高。此外,从墓葬和遗址中又出土许多种类齐全、材质多样的食具。有碗、盘、碟、钵、著、勺等,材质有铁质、陶质、瓷质、金质等。从食具种类和材质间接证实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辽朝种植的谷物类品种很多,有粟、黍、麦、糜子等。制作方法很多,常见有煮粥、加工成粆糒、炒面等。粥制作简单,适宜辽人在外征伐和游牧。故有契丹人“食止麋粥”。因粥利于消化,契丹宫廷常以牛、羊、骆乳或肉煮粥,做成“乳粥”或“肉粥”待客。
因受汉族影响,加之食品加工技术日益成熟,辽中期始食馒头、包子、饼、馓子等食物。辽朝十分注重面食,《辽史·礼志》载,辽朝皇帝接见北宋使臣时“行酒肴、茶膳、馒头毕,从人出水饭毕,臣僚皆起”。“行馒头”已然是契丹宴饮时重要仪式之一。
副食中,辽朝将剩余的果品制作成果干或蜜饯类果脯。如:辽朝皇帝赠予北宋皇帝生辰礼中有“蜜晒山果十束棂椀,蜜渍山果十束棂,疋列山梨柿四束棂,榛栗、松子、郁李子、黑郁李子、面枣、楞梨、堂梨二十箱。”从上、中京挑选特色果品,然后将其浸入饴或蜜中熬煮浓缩,蒸发掉果品水分,待其甘甜。因蜜将空气与果品隔离,这样可使果品保存很久,不易变质。
辽朝主要饮品是酒,酒的酿造是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提高的有力证明。辽朝因地处塞北,天气寒冷,契丹人常以酒暖身,酒在辽朝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祭祀、节日、迎宾皆饮酒,辽朝酿酒业十分发达。五京、州县、村寨都有分布。酿酒技术日趋成熟,酿造工序日渐繁琐,酿造种类日益增多。
辽朝酿酒业分为官营和私营。上京皇都设有专门酿酒的机构——麹院,主要满足辽朝上层社会阶层饮酒需求。民间大小酿酒私坊——酒馆,主要满足民间百姓饮酒需求。总之,上至辽帝下至百姓饮酒之风盛行。
酿酒技术,辽朝酿酒种类多。除普遍的粮食酒外,还有配制酒、果酒、乳酒、等。据史料载,辽朝以粮食作物酿酒为主。在生产的所有粮食作物中,粟和黍的产量最大,所以粟米和黍米为原料酿的酒最多。此外,在粮食作物酿酒基础上加入枸杞、菊花等制作不同口味的配制酒。
学界普遍认为,蒸馏白酒起源于元代。但在吉林大安酒厂(辽长春州),发现辽金时期的酿酒遗址。根据遗址中锅灶的形状、高度和尺寸较为适宜蒸馏,经实验证明该遗址的锅灶确实适合蒸馏。由此出现辽金烧酒起源说,认为辽金时就已有蒸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