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无论爱情如何,女人都应该坚守这些底线 [复制链接]

1#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总有一类人让人深感惋惜。他们明知在一段关系中付出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却仍然执迷不悟,一再地奉献自己。他们仿佛被痛苦的漩涡紧紧缠绕,尽管身边人的劝解如潮水般涌来,却难以动摇他们内心的执着。这种卑微到尘埃里的爱,似乎成了一种无法自拔的魔咒。然而,我想说的是,爱是珍贵的,不容轻视。在给予爱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谨慎地选择对象,确保这份爱能够被珍视和回报。

懂得爱,远离不值得的人

当一段感情已经变质,继续坚守又有何意义?或许,对于未经历过的人来说,他们无法理解这种坚持背后的苦衷,甚至会指责这种不争与沉默。然而,世界上每一种选择都有其深层的逻辑。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便生动地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松子,一个从小便被父亲忽视、缺乏关爱的女孩,长大后轻易地陷入了一段又一段的感情漩涡。她为颓废的作家倾尽所有,甚至遭受家暴;当作家最终选择卧轨自杀,她虽然获得了短暂的解脱,但命运并未因此而垂青。松子在痛苦中不断寻找爱,却又不断遭遇背叛与伤害,甚至因杀人而入狱。历经磨难后,她终于遇到了学生阿龙,然而阿龙的暴力与冷漠再次将她推向深渊。在朋友的劝解下,松子选择留下,她坚信,与其孤独一人,不如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中寻求片刻的温暖。但最终,阿龙也抛弃了她,松子在孤独与绝望中死去。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爱往往意味着被爱。松子在扭曲的感情关系中挣扎,她所追求的不过是一份真挚的关爱,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然而,越是渴望爱的人,往往越是难以得到真正的爱。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依恋:为何我们爱得如此卑微》一书中指出:“对于女性来说,童年的创伤往往会深刻影响她们成年后的自信与爱情观。”若一段关系持续带来痛苦,却令人难以割舍,这往往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可能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真正的爱。他们选择留守,多半是出于对失去的恐惧,或是对离开后未知情境的担忧。

放手去爱,主动疗愈受伤的心灵

留在一段痛苦的关系中,我们常常是因为恐惧而无法自拔。然而,离开真的就能消除这种恐惧吗?答案并非总是如此。恐惧,这种情绪往往深植于我们的心灵,即便我们换了一个环境,它仍然可能如影随形。

结束一段不良的关系,并非意味着我们可以立即开始新的恋情,而是需要先专注于修复那颗受伤的心。伊能静的经历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她的父亲重男轻女,导致她从小就缺乏家庭的关爱。在与庾澄庆长达4年的恋情和9年的婚姻生活中,她始终未能摆脱这种内心的创伤。最终,在离婚后,她开始寻求心理咨询,通过学习和灵修来疗愈自己。她意识到,婚姻的失败其实源于她原生家庭的创伤,而没有人能够完全满足她那炽热的爱情需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终于与自己和解,并遇到了比自己小0岁的丈夫秦昊。尽管她在47岁时才迎来女儿的诞生,但她终于拥有了幸福的婚姻生活。

在《鲁豫有约一日行》节目中,伊能静坦白了与庾澄庆离婚的真正原因:“他并不是医生,他来到我的生活中是来谈恋爱的、找伴侣的,而不是来治疗我的创伤的。”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一段爱情之所以会走向衰败,往往是两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无法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任。因此,如果无法自我疗愈和成长,那么任何关系都可能无法拯救我们。不能爱自己的人,只会在关系中不断受到伤害。当然,也有人会说,有些人非常幸运,能够遇到一个对他们非常好的伴侣。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幸运儿,也需要具备自我疗愈和成长的能力,才能维系一段长久的健康关系。确实,有些人有幸遇到了能够疗愈他们的伴侣,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克里斯多福·孟,这位《亲密关系》的作者,曾有过这样的见解:“在亲密关系中,你的伴侣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还致力于疗愈你心中的创伤,以助你找回那个真正的自我。因此,这种亲密关系实质上是我们通往灵魂深处的一座桥梁。”如果我们有幸遇到了这样的疗愈型伴侣,那无疑是我们的幸运。然而,若未能遇见,我们便需要自我觉醒,成为自己的疗愈师,将伴侣视为通往内心深处灵魂的桥梁。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在生命的旅程中遭遇爱与孤独。唯有先学会享受孤独,我们才能与爱相遇。

学会爱,把爱留给值得的人

从小到大,我们可能从未真正目睹过爱情的全貌。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我们缺乏关于如何爱的教育。然而,当我们逐渐成熟,有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便开始探索爱的奥秘。学会了如何爱,我们便有可能遇到那个真正值得我们去爱的人。

社会心理学大师艾丽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深刻指出,爱本质上是一种“给予”,而非单纯的“接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缺乏无条件的爱,往往只能给出有条件的爱,这无疑加剧了爱恨情仇的复杂纷争。

以才子徐志摩为例,他一生中曾深爱过林徽因和陆小曼,却未曾真正珍视过发妻张幼仪。张幼仪自己坦言:“我并非一个魅力四溢的女人,无法像其他女人那样吸引徐志摩。”在徐志摩遇到林徽因后,他提出了离婚,甚至在张幼仪怀孕期间也未能幸免。离婚后的张幼仪被迫在产后签署了离婚协议,成为了中国离婚史上的先行者。然而,她并未沉溺于痛苦之中,而是选择前往德国深造,成为了一名德语教师,并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徐志摩飞机失事后,张幼仪慷慨地援助了他的遗孀陆小曼。这恰恰印证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在53岁那年,张幼仪与一直倾慕她的苏纪之喜结连理,共同开启了一段幸福的旅程。当她提出要整理徐志摩文集时,苏纪之也给予了全力支持。他们携手相伴度过了20个春秋,彼此间的感情愈发深厚。

当侄女张邦梅询问她是否爱苏纪之时,张幼仪深情地答道:“我嫁给他时,就在想我能为他做些什么,我能否助他成功。”这番话展现了张幼仪对待爱情的纯粹与付出,她始终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