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巧用功能行为分析,ldquo小哭包 [复制链接]

1#

新生儿呱呱坠地时,以一声哇哇大哭宣告着一个崭新生命的开始;亲人分别时,人们用哭来表达不舍;在艰辛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时,人们喜极而泣;面对生命的逝去,人们痛哭流涕。

哭作为人类正常的情感宣泄渠道,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当身体不舒服,当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当开始一项新的任务......孩子很有可能会使用“哭”的方式来表达。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希望他能够使用更加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使用哭闹来解决,那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呢?准备干预孩子哭闹行为的爸爸妈妈、老师们需要有以下两种能力:

一、知识储备:

功能行为分析

功能行为分析指的是一种广泛收集信息的过程,用来帮助理解问题行为发生的情景以及建立有效的支持计划。有时候孩子受限于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会选择使用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哭闹、自伤、破坏、打人等。

功能行为分析帮助我们有系统的寻找行为背后的信息,让我们理解:孩子想通过行为告诉我们什么?

简单来讲,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一张表格来帮助我们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功能:

A立即前提

B问题行为

C维持性后果

A=前因,问题行为发生的情景—环境事件和立即前提(预测因素)

B=行为,客观的形容该问题行为

C=行为的功能或者该情景下行为产生的强化性结果

二、心理建设:

做一个理智、冷静的大人

面对孩子的哭闹情绪,很多新手家长、新手老师可能会慌张,急于让孩子停下来,可能会在慌乱之下使用一些不恰当的策略,如:责骂或者马上满足需求。

这两种极端态度都不可取,大人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大人越紧张,孩子也会越紧张,他的情绪体验越糟糕,哭闹行为可能就越严重;如果马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会让孩子形成错误认知:哭闹=满足需求,那接下来孩子出现哭闹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所以面对孩子的哭闹行为,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理智冷静的大人,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有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以课堂中孩子的哭闹行为举例,孩子会出现哭闹行为,

可能原因有以下:

1.表达需求

当孩子有生理上的不适,有强化物或者感觉上的需求,但是又无法使用行为以外的方式沟通时,可能会出现哭闹的行为。

2.逃避或者避免不想要的事物

当课堂中老师给的任务难度较大时,孩子可能会通过哭闹的方式来逃避当前任务。

3.寻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