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千面略懂先生的《行为心理学50讲》!
行为是折射心理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观照自己,实现与自己的和谐相处,也可以洞察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行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实验室的一门科学,更是教会我们如何进行自我行为解析、自我心理调适,并透过行为更加了解他人的一门学问。
本课程通过对50种常见的行为,进行深度的心理解析,教会大家看清自己,了解别人,看透生活的真相。
今天是很重要的一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敬请欣赏。
现代人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的态度,完全就是两个极端。
信奉这句话的人,认为这句话有着让人着迷的“魔力”,它会在生活中指引人们的行为,让更多人懂得以善良作为处世的根基,就一定可以给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善缘好运。
可同样,不信奉这句话的人,对这句话则是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句话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谬论。
因为世界上不公平的事情比比皆是,譬如有的人帮助老人,却被老人故意讹诈;有的人真心与人为善,却被人恶意攻击,冠以沽名钓誉的嫌隙;有的人平日好事做尽,到头来却厄运连连。
由于现实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层出不穷,这才让人们越发笃定“善有善报”这句话是不科学的,结善缘得到的也不一定是善果,有可能是恶报。
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能怪罪人情太冷漠,社会太现实,是因为生活过于残酷,才将人们逼成这副模样的。
那么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要弄清楚了:“为什么生活中越是心地善良的人,往往活得越命苦呢?”或许这和大家的认知、行善方式有着很大的联系。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分析其中的秘辛。所以,那些还在为到底该不该行善而感到纠结的朋友们,接下来就请好好阅读以下文章,看完后你就能彻底打破疑惑,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01好人没好报,是因为“行善”和“走好运”没有必然的联系
“行善”就一定会“走运”吗?很多人的答案想必是肯定的,不然为什么说“善有善报”,而不是说“行善或许有善报”“可能有善报”呢?其实大家都误解了。
我们从概率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命题,就不难得知,人遇到好运和厄运的概率是具备不确定性的。
这就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打包票,说自己能够推算出人的具体死亡时间是何时,哪怕是再先进的医疗仪器,也只能大致推算出病者还剩余多少存活时间。
因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事情的发展,有的病人说不准今日确诊,一天或者一个星期后就可能突然离世,又或者是过了一段时间被检查出是误诊,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同理,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任何数据理论可以让人们直接推断出“走好运”和“走霉运”的实际概率是多少。
或许你今日做了善事,但也不会马上就变得漂亮,变得富裕,变得成功。甚至还会遇到出门时堵车、上班时迟到、走路时摔跤等一系列倒霉的事情。
这些现实情况也就证明了,“行善”和“走好运,走厄运”完全就是两码事,三者之间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我们很多人就是习惯性将这三者之间联系在了一块,所以才会对“善有善报”表示质疑。觉得自己明明做了善事,可偏偏没有遇到善报,反而还时常走霉运。感受到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于是心生不满和憎恨,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就是所谓的“落差心理”,当实际结果和预测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时,人们心里就会产生落差感,并衍生出焦虑、紧张、不满的负面情绪。
因此,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要把“善良”和“走运”混淆在一块了,如果非要将两者捆绑在一起,即使你再怎么坚持你的“善良”原则,你也不一定会成为那个万里挑一的“幸运儿”。
同样,想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也不要把“善良”看作是让你“走厄运”的病因。霉运降临在你身上不一定是上天对你不公,因为老天不会故意偏爱任何一个人,也不会故意捉弄任何一个人。
你今天吃到的是一颗又苦又涩的橘子,只是因为你恰好吃到了它而已,只要我们能够带着公平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用心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实在你眼中“苦逼”的生活,对谁而言都是如此。
02“善没善报”很可能是你的“善良”没有底线所导致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松子”痛苦不堪的一生,其内容就是希望通过松子的经历,来呼吁人们不要再让自己的善良变得毫无底线。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