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7002676065662&wfr=spider&for=pc影片一开头,画面是北方小镇的一条小巷,两旁是灰蒙色的土砖房,陈旧且又富有年代感,
灰蒙蒙的街道,雾蒙蒙的天。
第二幕接着是回忆一家五口在灰蒙色土砖房的楼道中一起吃饭的场景,让我肤浅的认为大概是一部普通又温馨的“心灵鸡汤家庭剧”,但且往下看,其实不然...
最初的故事围绕大姐高卫红展开,人淡如菊,理想主义。
第一份工作是托儿所,高卫红却不甚满意,即使这份她不太满意的工作,却是她父母踏破所长门槛才换来,最后也被她搞砸。
这时她遇见了她的人生执念-一位伞兵。
高卫红无法自拔的陷入了单恋,也向往做一名伞兵,适逢征兵,高卫红沉默又坚定的去征兵处,她偶遇了那名伞兵,伞兵对她不经意间多出来的举动,在她心间开出了一朵洁白而又热烈的花。
在她怀揣那朵花,带着弟弟的“全身家当”第一次去寻找那名伞兵时,借着打乒乓球的契机,提出希望伞兵能在征兵中帮助自己却又遭到拒绝。
当高卫红再一次来到乒乓球时,看见的却实伞兵与另一个女孩高兴地在打乒乓球,此时高卫红意识到伞兵是他,女孩可以是高卫“红”、高卫“黑”、高卫“紫”...。
在征兵结果中,高卫红并没有被选上,她的人生理想破灭了。
人群中的高卫红望着*车逐渐远去,车上的女孩与家人挥手道别,仿佛也在与高卫红的梦想告别。
画面转到高卫红清淡的脸颊,嘴角扯出一抹冷淡的似笑非笑。
后来的高卫红魔障了,身上带了些许“孔乙己”精神,用布做出了脑海深处的降落伞。
按道理来说,七、八十年代,不是很富有的家庭,哪有那么多布匹给你这样浪费,这也许是文艺片的不同之处,无需过多纠结是否符合现实生活实际。
高卫红骑着自行车,车座挂着她的梦想,她与梦想在街道穿行,就像她的理想,始终在地面上一点点,却无法起飞。
不久,她的理想降格了,变成了只要不刷瓶子就好,匆忙把自己嫁给了一个答应可以给她调动工作的司机。
高卫红的婚姻没有维持太久,离婚了,一天她偶然邂逅当初的伞兵。
伞兵饱经登霜的脸,疲惫的姿态,正在街边毫不顾忌地大嚼手中的肉包,是那种最常见的、沉沦世俗的邋遢中年男人。
自行车后是他那看起来脏兮兮的儿子,旁边拎着大包小包的女人是曾经得到他帮助成为伞兵的女孩。
到这个画面,我眼里感受到作品情节中明显的反讽意味,充满权力灰色与情感凄凉。
即使现在的伞兵浑身世俗又邋遢,但他依然是高卫红的光。
高卫红走过去,对他说,他一直爱着自己,但伞兵却回答“您..您贵姓啊”。
高卫红回到弟弟身边,弟弟问“他是谁”,高卫红依旧回答“一直爱着自己的人”。
高卫红与弟弟在这之后,来到街边小摊,高卫红在挑选着一个个红红的、圆圆的西红柿。
突然泪如泉涌,秀气的脸忽如一个皱了的橘子,与带有光滑表皮的西红柿看起来是那么不一样。
背转身子,不想让弟弟看见,弟弟专心的挑选着今晚的菜,并没有发现失态的姐姐。
这个身穿看不见腰身的灰黑色衣服的中年妇女,与曾经身穿白色衬衣,蓝色长裤在自行车上为理想飞驰的女孩,都深深印在我的脑中。
高卫红的眼泪这么的突如其来,又忽然的戛然而止,如同高卫红那短暂的爱情。
紧接着故事讲到了大哥高卫国身上。
大哥由于小时候得过脑瘫,于是父母对他格外疼爱,姐姐与弟弟的糖果每次都要分一些给哥哥。
这样的情节让我似曾相识,不知是否能联想到另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情节中也是因为妹妹体弱多病,父亲眼里只有妹妹,对妹妹格外疼爱。
这部影片中的高卫国与《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妹妹更有一个共通之处,高卫国虽身患有疾,但极度被宠爱,因此遭兄弟姐妹嫉妒,却依然热爱家人。
大哥的一生有过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恋爱,这段恋爱的开始与结束都极具戏剧性。
大哥看上厂花,虽得过脑瘫,有些傻气,但他也懂得回家暗示母亲去提亲,厂花并没有看上大哥。
日光晴朗,惠风和畅。大哥带着一束向日葵去找厂花,厂花坐在另一个男人单车上,带着满怀大哥真诚与热爱的向日葵,男人载着厂花与金灿灿的向日葵慢悠悠的走远了。
母亲后来给大哥相亲了一个瘸腿女孩,大哥心有不喜,却也知道与厂花之间有如银河般的距离。
瘸腿女孩为嫁入城里,其实对大哥也并不那么满意,让我想到现在经常说的,婚姻不必问爱情,只看合适。
最后三姊弟中高卫国是唯一正常的家庭。
不久大哥与瘸腿女孩开了一个小摊,办的红红火火,曾经载着厂花远去的男人来找大哥借钱给老婆生孩子。
大哥看着傻,心里却不傻,嘴里答应,让男人第二天来拿,第二天给了男人一个盒子,盒子全是他们曾经欺侮大哥的铁盒,大哥没有给男人借钱,而是让他把这些拿去卖掉换钱。
紧接着高卫国问男人为什么娶的不是厂花,男人只答:“中看不中用,生不了孩子有什么用?”
这时想到时代背景下,厂花的结局不难想象,如厂花最初选择大哥,是否会不一样?
影片结尾,舞厅的舞女还有喝醉在地,衣着暴露的女人是否有一人是当年的厂花?原谅我脸盲。
但我想当时的年代中,生不出孩子的有“厂花”,还会有别的“花”。
最后故事来到小弟高卫强的命运上。
高卫强没有大姐的坚决倔强,也没有大哥的勇敢憨厚,是一个家庭中的“多余人”,沉默又内向,虚荣心也强。
印象最深的是大哥给他送伞,高卫强并不认大哥。
让我想到曾经一个高中同学,她的父亲腿瘸,有次学校安排家长会,那天我在她家里,听到她父亲说他不去家长会,不给女儿丢脸,让她母亲去。
女孩直说那有什么丢脸的,那天她和她父亲一起走在教学楼下,楼上一道道目光跟随着我们,但女孩没有感到一丝丝羞愧或者尴尬,她爱着她的父亲。
影片中大哥给小弟送完伞去上厕所时,在女厕门口犹疑,被出来的女生误认为是流氓,遭到围打。
大雨磅礴,大哥肥胖的身子,因被围打时的疼痛而扭曲滚动,像极了一只巨大的“肥虫”。
这一切让被戳破事实真相的小弟难堪至极。
小弟为向世人证明他不是自己的哥哥,拿起伞柄,用伞尖的铁头对准大哥的大腿奋力一扎...。
而后又为了挽回面子,不想被嘲笑,让自己的兄弟穿上制度假装也是自己的哥哥,上演了一样的戏码,来教室送伞。
但如此拙劣的演技,同学们又怎会看不穿。
高卫强在回家路上的巷子追逐喜欢的女同学,却反被嘲弄讽刺。
有天与姐姐相约想把给自己丢脸的哥哥*死,却被母亲发现,母亲喂给了大鹅,让大鹅喝下。
镜头一直定在了大鹅身上,让我们看着大鹅演绎了一场死亡,慢慢死去的大鹅,让本想喝下的大哥浑身颤抖,也让镜头后的我感到惊心动魄。
高卫强后来因画了女性裸体,而被父亲嫌弃,最后选择远走他乡。
回乡时,断了一根手指,带回一个风尘女子和她的儿子。这就是小弟度过青春期之后的家庭。
《孔雀》,为何定名为孔雀,生活就像孔雀,并不是你想它开屏就开屏。
影片最后,导演让三姊弟的三个家庭,构建了三幅富有哲理的画面。
大姐与丈夫来看孔雀说:“这的孔雀老不开屏”。
小弟与老婆来看孔雀说:“反正冬天孔雀也不开屏”。
大哥与老婆来看孔雀,大哥挥舞着丝巾说:“孔雀,孔雀,开屏吧。”至此,画面中只有大哥为了让“生活”这只孔雀开屏,付诸了行动。
但孔雀始终没有开屏,我想这应该代表着三个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们走后,伴随着孔雀嘹亮又空寂的鸣叫,缓缓展开尾屏。
让我想到鲁迅的《墓碣文》中的“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在狂歌中无人应和,也终会有救,途径千万种。
大姐最初追逐爱,爱而不得,选择被爱,依然婚姻不幸,难逃婚姻解体,后来再嫁,只希望那个男人是爱她爱的热烈的果子。
大哥脑瘫,娶了腿疾女孩,大哥不爱她,那个年代女性以脱离农村嫁入城里为荣,哪怕正常的农村女孩嫁个瘸腿、傻子都愿意。
女孩也明确言说仅为嫁入城里,希望二人不必相互嫌弃,好好过日子,两人也只是各有所图,也只是为了过日子。
小弟娶了风尘女子,女子婚前育有一子。
小弟高卫强不干活,靠风尘女子养活,影片末的高卫强与影片初干净青涩又热爱世间的高卫强形成了不太和谐的画面。
影片末的高卫强让我想到现代社会中的“鸡头”。
看电影时,有弹幕说只有大哥是幸福的,其实这份只是相较于大姐离异,小弟家庭畸形而言是幸福的,在我看来,无一是幸福的。
三个故事再现当代青年人的青春与追求理想的冲动,但导演将他们的故事放在七、八十年代的背景下,被时代洪流将他们的理想一个个轰碎。
如果说仅仅是时代造成的悲剧,那么哪个时代不藏有它的悲哀。
孔雀开屏,尾巴前的人看到的是美丽的羽屏。
尾巴后的人看到的是不怎么雅观的屁股。
有的人一直在尾前,有的人一直在尾后,有的人从尾前半路来到尾后,有的人从尾后半路来到尾前。
半夜我也曾独坐飘摇的大地,常处尾后时,也要在阳光下时,用眼睛给孔雀的秃屁股用上“磨皮美肤”,加上点滤镜,让它泛着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