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复制链接]

1#

小鸿儿妈妈(此文为原创,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昨天闲得无聊看了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结果看完之后,难受了一晚上。

这部电影于年上映,豆瓣评分8.9,讲述的是“讨好型人格”松子一生渴望爱、追求爱却敌不过命运的残酷的故事。

主人公松子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妹妹,于是为了照顾妹妹,父亲把所有的关爱都给了妹妹,而松子不管多么努力都不如病弱的妹妹。父亲对妹妹痛爱有加,对松子却置若罔闻甚至厌烦。

从小被冷漠以待的松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只知道一次次地放低姿态去“乞求”他人的关爱。

可是她却不明白,她人生失败的根源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舍弃自尊来博得并不值得拥有的所谓的爱。

一、“讨好型人格”的成因:渴望被爱,又害怕受伤害

“讨好型人格”又称“迎合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总是不断的去满足别人,或者过度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对方能够认同自己的观点。

童年缺爱的松子最后变成了“讨好型人格”,丧失了自我,也酿成人生的悲剧。

孩子的“讨好型人格”很多都是在小时候养成的,位于家庭权力的金字塔底端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让他们满意,就学会的讨好家长。

而慢慢讨好的行为变成了习惯,带到了往后的成长岁月里,就形成了孩子的“讨好型人格”。

松子渴望被爱,可是家庭的经历又让她害怕受伤害,于是松子学会了费尽心机让对方高兴,希望能让一切麻烦消失。

剧中松子承认盗窃也只不过是想要快点结束好去洗个澡而已,想让大家都开心,不断满足别人,以前是妹妹和父亲,现在是学生和同事。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就曾经在她的著作《我们内心的冲突》当中写到:

讨好型人格对于温情和赞赏有着极度需求。他们太在意他人的评价,过于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关爱,所以常常会毫无底线的去进行相应的付出,来追寻自己想要的。

渴望被爱,又害怕受伤害是所有“讨好型”人格的共性,这类孩子价值观扭曲而带着偏见,他们认为所有的感情都像是一次交易:你不爱我,是因为我不值得被爱;你如果爱我,是因为我对你很好,所以为了维护这份爱,我要加倍对你好。

可是放下自尊对他人讨好的爱让人觉得沉重而难以忍受,这样的感情常以悲剧收尾,就像是松子的一生。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悲剧多是执着于爱,也毁于爱。

二、“讨好型人格”的悲剧:执着于爱,也毁于爱

心理学家Harriet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一书中就提到: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松子曾说过:“只要能跟他在一起,就算前面是地狱,我也愿意跟着他去”,哪怕被毒打,被家暴,被一次次抛弃,也好过一个人行尸走肉孤孤单单地了结余生。

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松子的第一个男朋友,是一位仰慕太宰治的作家,因为写不出作品每次对松子是又打又骂。可是松子没有怨他,还是为他付出全部的爱,她相信对方总会感受到。

但最后作家自杀了,因为松子的爱与讨好,让作家感到绝望。在后面几段感情中,她依然努力讨好对方希望得到更多的爱,可是结果就是“自己不配被爱,而自己的爱也没有人稀罕”。

命运让松子从一开始就得不到父爱,让她一生都陷入渴望被爱,并舍弃自尊去寻找爱的死循环中。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悲剧,不过是因为过于执着于他人的目光,而看轻了自己,于是为了他人牺牲了自己。

三、家长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1、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信

松子悲剧人生的根源在于父亲对她的忽视,父爱的缺使得松子在男人面前一直是一个感情的乞求者,对于家和爱的渴求有不同于常人的执念。

父亲给松子的“注视”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当松子无意的鬼脸换来父亲一笑,都能影响其一生,一辈子只要拍照,就会条件反射做鬼脸。

剧中的松子无论别人如何伤害她,她都毫无尊严地极力讨好,只为挽留在旁观者看来那残忍又冷酷的“爱”。

她不是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却偏偏一再为讨好男人失去自我。

家长的爱就像是养分,滋润孩子的成长,所以想要孩子拥有独立健康的人格,家长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爱,有爱为底蕴的孩子才足够自信。

2、教会孩子拒绝

“讨好型人格”通常害怕拒绝别人,可以过于妥协对成长没有半点好处,所以家长要交教会孩子对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帮助和要求,要敢于果断说不,没有必要考虑对方会不会生气,更重要的是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就要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允许孩子对父母做出的不正确决策提出异议,让孩子知道在家里他是有发言权的。

向孩子传达正确的是非观,告诉孩子我们乐意帮助他人,但不能无条件迁就别人,别为了别人看清了自己。

3、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完美的孩子世界上不存在,可是对于孩子的不完美,家长却多是难以接受。

对于孩子犯错,家长没有必要太过执念,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所必须经历的旅程。

孩子之所以称为孩子,就是因为他们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而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就会犯错。

所以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不耐烦,也不能采取“吼教”的方法,耐心引导孩子,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尊重孩子。

孩子的“讨好型人格”形成原因很多,但本质上是因为童年家长的忽视而导致安全感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

“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当中所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所支撑起来的最核心的心理健康。”

所以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了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家长请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长大。

我是小鸿儿妈妈,是一名2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