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人长大,好吗 [复制链接]

1#

LawrenceAlmaTadema

英国

点击倾听音频

喜马拉雅主播

沁筱

文|若杉

《圆桌派》有一期,谈原生家庭。嘉宾提出,有些孩子似乎是一个人长大的,父母或者工作忙,或者早早离婚,能够陪孩子的时间很有限。这样的孩子,很早学会了与自己相处,懂得自娱自乐,似乎也不是一件坏事。

我对这个提法很感兴趣,回忆了这些年做过的个案,确实有很多人真的是一个人长大的,在他们的记忆里,常常陪伴自己的,是胸前那把家门的钥匙。

放学,一个人回家,做简单的食物,然后一头扎进自己的世界。有人忙于写作业,也有人忙于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也有人活在了想象的世界里。

乍看起来,一个人长大确实有诸多好处,没有了父母在耳边的絮叨,少了同伴的争执,可以静心发展一门爱好,这样的孩子,早早学会了应对孤独。

很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也的的确确收益于这样的孤独。

比如,心理学大师荣格。

荣格年出生在瑞士一个叫凯斯维尔的小村庄里,在荣格出生前,两个哥哥都夭折了,打小父母的关系就不和睦。荣格在家里受不到关爱,在学校同样过得不如意。他很难找到玩伴,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荣格选择与自己的思想待在一起,独自玩耍、做白日梦,还在心里建造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秘密世界。这个秘密世界一方面补偿了荣格的孤独,另一方面,也为他日后思想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土壤。长大后荣格,不仅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明显的作用,而且对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也有突出的影响。

这样看来,一个人长大也不错。毕竟,人的时间有限,少了与小伙伴一同玩耍的时间,便多了培养兴趣、专注于一门专业,在某一领域深耕的时间。许多钢琴家、作家、哲学家都受益于这样的孤独时间。

但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从幸福感、社交力以及日后建立亲密关系的角度。我依然认为,一个人长大,总体而言,是件坏事。

人是社会动物,需要通过社交来避免孤独感,获得安全感,也需要从与别人的互动中来确认自我。

我们最初的社交模板,来自于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必要的社交技能,比如:理解他人意图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一个人长大的小孩,缺乏与人真实互动的经历,常常会造成三种情况。

第一,社交能力的缺乏。我在做心理咨询的初期,曾经碰到过一个来访者,那个时候,他在读大学,因为开学前两周落了一些课程痛苦不已。在咨询中,我和他讨论,可以通过向老师和同学求助的方式,弥补这两周落下的课程,求助的方式很多:向同学借课件、找老师请教,等等。这些在很多人看来,很容易的行为,但是,对他来讲,异常艰难。事实上,在咨询中,跟咨询师待在一起,他也感到极大的不适,常常不知道要说什么,或者紧张的一直戳手。

最终,因为不知道如何去把这两周落下的课程补上,他选择了休学一年,来年再来重新上课。他所习惯的模式是,老师讲课,他好好听讲,快速领悟,这个模式延续了很多年,哪怕身处于同学、老师之中,他也可以“独善其身”,选择只与自己和书本对话,脱离这个模式,需要通过社交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他的应对方式非常的生硬和惶恐,最终选择了切断链接,重新来过,回到原来熟悉的模式中去。

这是典型的缺乏社交技能而造成的结果。

第二,形成讨好型人格。有研究表明,尽管有些人认为自己更爱独处,但实际上他们享受社交,甚至是和陌生人交流。所以,那些享受独处的人,也并不介意在家和朋友煲个电话粥,或者和陌生的网友闲聊几句。

为了达成社交的需求,有些人选择放低自我的需求,去讨好他人。比如,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因为父亲更疼爱久病的妹妹,常常忽略她的存在,所以想尽办法讨好父亲,获得父亲的疼爱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