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电影是对原著的背叛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治女性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150303/4584303.html

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改编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都被称为佳作,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将小说文本内容转换为电影视听语言,形式的改变势必会带来内容上的部分变动和改编,这种变动时常会让一个故事讲述出不同的内涵。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电影版,看似和原著讲述了同一个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并只对其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变动,就像把瓶子里的水冻成了冰,展现出了这个故事的电影形态——实际上却是把瓶子里的水换成了白醋,以相同的躯壳讲述了另一个截然相反、并被我称之为背叛的故事。

电影究竟做了什么?

(一)对松子个人能力的弱化

原著中,松子的个人工作能力是被多次重点强调了的。做教师也罢、浴池女郎也罢还是理发师或者其他工作,松子总是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做到最好。卓越的能力与一次又一次的悲剧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引人深思背后的问题。但电影中弱化了这一点,并没有突出松子干啥啥第一的特质,能看到的只是松子为谋生尝试了许多工作,观众除了体会到颠沛流离与人生无常之外,很难认识到松子命运悲剧的根源。

(二)对松子周围环境的异化

松子的命运和她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原著中,糟糕的坏人不少,对她真心相待的好人也不缺。但在电影里,好朋友绫乃、有原则的赤木、关心人的阿慧和悔改的*一,要么在荧屏上隐身了,要么个性变得更恶劣了。

尤其是*一,他纵然有许多缺点,但在原著中,成年后算是真心喜欢松子的,应该是松子历任男友中对她真心最多的一位。但电影里的*一却成了小说里热爱家暴并逼迫松子接客的彻也。真正的*一有他性格上的致命缺陷,他觉得自己配不上松子而逃离了她身边,但因为对松子的真情实感,他去找曾经伤害过松子的校长复仇,因此再度入狱。而电影里校长的行为被隐去了,*一也自然没有为松子复仇一事的发生。

原著里的松子,遇到过坏人也遇到过好人;但电影里的松子,几乎没遇到什么好人,她遭受的一切都好像是命运在作弄她。这种改编看似细微,实际上将故事精神内核都给偷梁换柱了。

(三)喜剧的喧嚣与吵闹

看完原著再来看电影的人内心肯定是在开屏就受到暴击的。毫无疑问,书中记述了一个忧郁的故事,但是这部电影,它是个喜剧片,还是个充满歌舞的喜剧片。我一开始还想着莫不是在用喜剧的外表来包装一个悲剧的内核,以“丧事喜办”的方式来鲜明地突出主题?后续剧情发展证明我想多了,电影制片人就是在做一个喜剧片。

松子从小到大,从生到死,都是欢歌笑语一路唱过去的,两个多小时的音乐吵闹得我头疼;而原著里的松子,更多的是丰富的内心描写:细腻、忧愁又畏手畏脚。

真正的松子留下来的照片是一脸的拘谨,而电影里的松子却是扮*脸的照片,因为她发现以此能让父亲开怀。

真正的松子心里想了一大堆,在实际行动中却表现得拘谨内向,但电影里的松子却热衷于歌唱。我们甚至都不需要看很多心理学书籍才明白:一个热爱歌唱扮*脸的人很难与拘谨拧巴的个性共融。这完全是两个人了。

(四)是谁在嫌弃谁

故事名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但当我们看完原著便会明白,嫌弃松子这一生的人,不是其他人,而是松子本人。松子的人生中有许多个面临选择的岔路口,只要她选对了一次,她的人生便会有极大的改变,但她偏偏每次都做出了最糟糕的选择。不愿意好好过一生的,正是松子本人。幸福唾手可得,是她一次次推开了。

但在电影里,松子的主观能动性被弱化了,观众很难看到松子选择前路的病态方式,只能感觉她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切都是命运作弄,半点不由人。好像是松子本人一次又一次被那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嫌弃一样。

说白了,原著中,松子的悲剧根源在于她自身问题,明明拥有一副好牌,并有多次换场地的机会,但她自己偏要把牌打烂得出乎所有人意料。而电影里,松子个性问题是小问题,造成她悲剧的主要是环境,主要是她遇人不淑。

原著中的松子悲剧在于一定要找个男人做她精神上的寄托,哪怕她自身具有优秀的生存条件,但她依然不管不顾地贯彻这一病态的标准:希望因男人而生,绝望因男人而生。电影中的松子更像是一个圣母,她只是一个渴望爱和接纳的像上帝一样的美好女人,奈何命运作弄,导致她一生不堪。

原著更多是为了传递这样一种价值观:真正为自己而活,不要把生活的憧憬与希望嫁接在他人身上;电影完全是对圣母的挽歌:她好善良好可怜,她很了不起,都是环境对不起她。立意相差如此之大,比水和白醋的差距更大。因而我说,电影是对原著的背叛。

我承认影片和书籍都是佳作,但窃以为小说更佳。观赏这部影片时,听到的全是美丽动人的歌,大脑里只觉得呱噪吵闹;看似浮华,实则全都是泡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