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习俗
TUhjnbcbe - 2023/8/7 20:32:00

腊八节的礼仪民俗特色鲜明,又斑斓多姿。古代的腊八祭祀、傩仪逐疫等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消失了。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腊八风俗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如堆积腊肥,腌制腊肉,腌腊八醋,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我们在这里介绍主要几种与腊八节有关的习俗。

1.腊八祭祀

“腊祭”原是神农氏(一说伊耆氏)时代的“索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飨之”的“岁终出祭”。《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在岁末腊月里,“祭百神”是古代一年中最后一次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活动。《白虎通》说:“五祀者谓门、户、井、灶、中雷也。人之所处出入所以饮食,故为神而祭之。”供人出入的门户,供人饮食的灶井,中雷是指供人居住的屋子中央取明的“洞”,人们应心怀感激之情祭祀出入饮食照明之物。东汉蔡邕《独断》一书中说的非常明确:“腊者,岁终大祭。”“腊”从“肉”旁,就是用肉来进行“冬祭”。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来祭祖宗。由此可以看出,“腊”就是打猎,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

在我国古代每年腊月初八举行隆重大祭,同祭祖先、百神,为的是祈求神灵保佑百姓,降欢乐吉祥于人间,避灾害祸殃于众生。晋时一位*治家裴秀在《大腊》一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的场景。诗中写道:“日踱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裡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蕃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古人在腊祭时,一是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二是祈求百神保佑“享寿万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八日,中国佛教徒出自虔诚将这一天称为“佛成道日”。从南北朝开始,“腊日祭”与“佛成道节”同祭,逐渐融合为“腊八祭”。现在的人们知道“腊祭百神”的已经不多了,农村里也已经很少能看到十二月八日的腊祭习俗了。

2.傩仪逐疫

腊八节期间,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举行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傩仪逐疫。傩舞是我国现存的一种最古老的舞蹈形式。史前时代的傩是中国古代一种驱*避疫的仪式,也是一种驱*治疾的医疗方法。商周至战国时期,宫廷与乡村在腊月里都有一系列傩仪驱疫。“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汉书?汉仪》)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东汉宫廷大傩的逐疫活动,是在腊日前举行的,目的是驱逐疫*,抑制阴气。傩舞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四个人组成的“方相氏”。四个人各占一方,舞者头戴面具,身披熊皮,手执戈矛,嘴里喊着“傩傩”的声音。另一种是由十二个人组成。表演者每人赤发彩衣手执长麻鞭,甩得啪啪作响,高呼着专吃恶*之神的名字,驱邪捉*驱除疾病。在《汉书?汉仪》这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宫廷盛大的傩仪逐疫仪式的详细记载:从中*门的官吏的子弟中挑选年龄在10岁以上、12岁以下个小孩,他们头上都扎着红色黑边的头巾,手拿大鼓。有人扮方相氏,*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还有人装十二兽,有衣毛角,逐恶*于禁中。头上皆扎红色的头巾。当主持傩仪的官员上奏“仮子备,请逐疫”,并得到准奏后,小孩子们唱着专门为逐疫谱曲、填词的傩歌。这时扮演方相氏和十二个神兽的舞者,也伴随着歌声音乐的起伏跳着“方相氏和十二兽舞”。接着在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舞的带领下,参加逐疫的人们手持火把呼叫着、驱赶着、搜遍宫中的各个角落,一直逐疫到宫外,然后将火把传递给宫外的士兵,再由兵士们弃投到雒水中。最后“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傩人师讫,设桃梗,郁攝,苇菱毕,执事陛者罢。苇戟,桃杖以赐公、卿、将*、特侯、诸侯”,这样才算完成宫中大傩仪式的逐疫活动。

南朝长江中游地区在民间有击腊鼓,戴面具,驱疫催春的习俗。《荆楚岁时记》说,当时有“腊鼓鸣,春草生”的谚语。人们击细腰鼓,戴胡头,扮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在跳傩舞时,城镇的医生和乡村的郎中还会把事先配置好的腊药发给人们作为预防春瘟的药物。大傩仪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已把它发展成为傩戏。腊月击鼓驱疫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但在很多农村里,人们把与腊祭百神的傩仪逐疫活动改在了大年三十。

3.喝腊八粥

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一项重要习俗。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食腊八粥。腊八节的头一天晚上要把煮粥的用料置备好,到五更前要把粥煮成,天不亮全家老少就起床围坐在桌旁享受着节日之乐。中午前亲友邻居还相互馈送。喝腊八粥这一习俗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在北宋时,最兴盛的风俗是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东京梦华录》说:寺院“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诗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所写的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冒出袅袅炊烟,野河边留下牛经过的深深脚印。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腊八粥,更觉得到处都那么清新。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风俗在朝廷、官府、寺院都十分盛行,朝廷有向文武大臣赐腊八粥,向佛教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煮食腊八粥的风俗。清代道光皇帝曾作《腊八粥》一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清朝皇帝对食用腊八粥是多么重视。清代李福的诗《腊八粥》不仅对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有详细的叙述,而且还对旧时荒*歉收、百姓饥饿和佛院施粥的情景有详尽的描述。诗中写道:“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从清雍正三年开始(年),每年腊八那天,在雍和宫内,十余位身强力壮经过专门训练的御厨用直径两米、深一点五米的两只最大号的铜锅熬煮腊八粥。据老太监信修明回忆:“清朝重佛,每于斯日,派大臣至雍和宫熬粥,太后则命膳房熬粥,各王邸熬粥,先供祖,次进贡。粥之成色,先选各样米豆,以黏黍为本,再选上好小枣,煮熟、去皮核、研如泥,各种干果仁及果肉,同米、枣等投入大锅中,猛火熬制稠粥.....”《光绪顺天府志》也有记载:“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民间喝腊八粥从北宋时代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间断过。元代大都“士庶有力之家,丰杀不同,馈送相尚”(《析津志辑佚?岁纪》)。明清时期喝腊八粥风俗更为普及。民间不仅家家户户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合家团聚在一起喝腊八粥,还把腊八粥馈赠亲朋好友。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不仅渊源流长,而且民间还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有关腊八粥的传说。在众多的传说中,有一种传说是腊八粥起源于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出家修道六年。在这六年里,他游历了印度的大山名川,以求真谛。有一天,一位路过的牧女看到已饿得筋疲力尽的释迦牟尼。牧女赶紧用自己身上所带的大米,并从树上采几枚野果,舀一瓢清水熬煮成乳糜状的粥。释迦牟尼吃了大米奶粥后,顿觉精神振奋,很快就恢复了体力,于是,便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洗去了他身上的污垢。上岸后,释迦牟尼端坐在菩提树下,突然灵窍大开,觉悟成佛,而释迦牟尼成佛的这一天正好是在十二月八日,于是佛教把这一天作为“佛祖成道纪念日”,或简称“佛成道日”。为了缅怀佛祖和纪念救佛祖的那位牧女,中国佛教各寺院每年这一天都要诵经纪念,并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供佛,或散发给穷人,所以穷人把这种粥叫做“佛粥”,一般称为“腊八粥”。

在民间传说中,更多是腊八粥是我国自己的传统风俗,与佛教没有关系。传说,在汉代每到腊八这一天,为了祭祀腊神,民间往往要准备一顿风味别致的粥。人们用五谷杂粮,添加适量的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放入锅内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些红糖,做成八色香粥,叫做“腊八粥”。这种“腊八粥”熬成后,先要盛上几碗,放在庭院天井里,碾磨盘上、牛马羊猪圈的门前,或是在果树和树枝上涂抹,以示同庆果实满枝、六蓄兴旺、祈盼五谷丰收、共迎吉祥之意。所以,这种“腊八粥”与佛教没有关系,完全是我国自己的传统“腊八粥”。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很广的有关明太祖朱元璋与腊八粥的传说。据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由于家境贫困,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把他送到财主家放牛。这个财主不仅吝啬而且狠*,小朱元璋在他家被打挨骂是家常便饭,吃不饱饭更是常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他给牛喂完草料,在牛棚里睡着了。不料,被老财主发现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小朱元璋关进一间屋子里不给饭吃。他在屋子里饿得直转悠,想找点东西吃。突然,他发现屋中有一鼠洞,扒开一看,让他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个老鼠洞里有米、有豆、有花生、有红枣、还有*米。他便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粥。饥饿难忍的小朱元璋,美美地饱吃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珍肴美味吃腻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吃过的用老鼠洞里挖出来的粮豆煮的粥,便叫御厨给他做了一餐各种杂粮豆混在一起熬的粥。朱元璋吃着这香甜可口的粥,回味无穷,赞不绝口,随即赐给众大臣吃。众大臣觉得这粥确实好吃,便问皇帝这叫什么粥。朱元璋笑着说,今天是腊月初八,就叫腊八粥。这种腊八粥渐渐传到民间,便成了风俗。

河南民间至今还有一种传说,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在宋朝,坚持抗金的岳飞驻营在河南朱仙镇。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追逼岳飞班师回京。岳飞被逼迫无奈,急急班师,那时正值寒冬腊月,粮草不济,岳家*又冷又饿。沿途百姓闻讯,各家各户自动地去送粥送饭,岳家*将粥饭菜加水煮开,混合而食,岳家*亲切地把它称为“百家饭”。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岳飞遭奸臣秦桧诬陷,被害于风波亭后,老百姓为了怀念这位杰出的爱国将领岳飞,每年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烧起“百家饭”,以寄托哀思。

关于腊八粥的民间传说还有很多,这里再讲一个民间用腊八粥来教育年轻人勤俭持家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有个青年人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穷困潦倒。他的娘子苦苦相劝,屡劝无效。寒冬到来,那小伙子又冻又饿,饥饿难熬,在腊月初八这天,他再也忍不住了,翻箱倒柜,把老鼠藏起来的一点玉米、萝卜收起来,凑合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他左思右想,悔不当初,于是狠下决心,痛改前非。民间每逢腊八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腊八粥时,大人们喜欢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年轻人,不要忘了勤劳节俭之美德。

中国古代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熬粥,表示祛疫迎祥。这种本意已被人们渐渐地遗忘了。如今,喝腊八粥逐渐地变成了娱人的有趣的饮食习俗。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同时人们也为了图省事,喜欢到超市里去选配好了的现成的腊八粥原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这样熬腊八粥既省事也独具特色。而要想熬出与众不同的“腊八粥”,主要讲究在选料上。腊八粥的主要原料有米类:大米、粳米、糯米、惹米、玉米、*米、高粱米、黑米等;配料有豆类:赤小豆、芸豆、绿豆、大豆、吏豆、扁豆等;配料干果类: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红丝、玫瑰、芝麻、花生等;杂以豆腐、薯芋、蔬菜等,也有加羊肉、狗肉、鸡肉等肉类熬煮而成。

腊八粥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中国古代文献、古典文学名著和现代散文中记载的熬制腊八粥的配方恐怕不下百余种。宋代庄季裕撰《鸡肋编》所记的配方:“宁州(今辽宁复县一带)腊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于上以林栗之类,染以众色,为花鸟象,更相送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所记的配方:“(杭州)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柿栗之类为之作粥,谓之腊八粥。”明人刘若愚在明宫廷杂史《酌中志》里对煮腊八粥有这样的描述:“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日,加糯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清代嘉靖《隆庆志》记载:煮腊八粥“用黍稷稻粱米杂之以豆,并枣、栗、核桃仁等物,煮粥食之。”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有一段更为详细的记载:“腊八粥者,用*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江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可见中国古代的人们煮腊八粥是多么的讲究。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也有谈到腊八粥的做法。《金瓶梅》记载:“(苏北)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红楼梦》第十九回,贾宝玉逗林黛玉玩,编说“香玉”故事时写道,明日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山下庙里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这里反映了当时佛庙里熬制腊八粥的配方原料。

中国当代文学家谈腊八粥的做法也不少。冰心在《腊八粥》一文中写道:“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提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沈从文在《腊八粥》一文中说:“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4.泡腊八蒜

腊月初八,在北方,尤其是在华北地区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制腊八蒜,其材料和做法都十分简单。在腊月初八这天,先准备好一个密封的罐子或瓶子之类的容器,选用紫皮蒜和米醋,将紫皮蒜掰开成一个个蒜瓣,然后剥去紫皮蒜上的老皮,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入容器内,倒入米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在选料上一定要用米醋。米醋色淡,泡过的蒜色泽如初,橙*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浓而微甜。而老陈醋和熏醋泡的腊八蒜,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那样绿,口感较差。到了大年三十晚上打开腊八蒜罐,脆辣的蒜瓣和香浓的醋酸顿时扑鼻而来,只见泡在醋中的蒜瓣已经变得通体碧绿,湛青翠绿的蒜瓣如同翡翠碧玉。这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味道鲜美独特。人们都说腊八蒜好吃,可在北京街巷胡同里,从来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听老人说,腊八蒜的蒜字与“算”字同音。北京城里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做小买卖的直接喊“卖腊八蒜啦!”这还真没法吆喝,即使能喊出口,别人听起来也别扭,“腊八算”好象帮人催债还钱似的。所以这买卖没法做,只好留给自己享受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