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贴秋膘喝社酒吃烧烤,古人这样过秋天三
TUhjnbcbe - 2023/8/14 20:24:00

宋人刘翰诗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炎炎暑热已然远去,浓浓秋意随着秋风扑面而来。

而在古人笔下,秋日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更是收获繁忙的时节。无论是贴秋膘、插茱萸、采*花,还是秋社庆丰、饮酒品蟹、登高远眺……无一不透着雅趣。

登高聚会迎重阳

秋高气爽,作物丰收,登高望远正可以舒心畅怀、活动筋骨。而到了农历九月初九,两个阳数相逢,又增添一番吉庆的韵味,并且这一天正值景色宜人的仲秋时节。因此,选择九九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最合适不过。

古人认为,重阳节登高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因此,重阳登高又称“辞青”。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肴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辞青的方式有多种:山上的枫叶红了,大家结伴去看,是辞青;菊花开了,将菊花撒进温泉水中泡温泉,也是辞青;或者带上酒和菜,来到天广地阔的郊外,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天,还是辞青。

不少文人墨客喜欢约上三五知己,一路“自驾游”悠哉乐哉,看万山红遍。明代《秋林坐眺图》中,三位文人正坐在一处山崖边眺望远处的风景。他们身边是高耸的山峰、葱茏的树木和一片山石。整体画面意境高远,颇有隐者之风。

也有像唐代诗人杜牧这样的独行背包客。杜牧晚年居住长安,有一年的重阳日,杜牧出城郊游。长安郊外的终南山是人们秋游登高的好去处。杜牧一路赏玩,见枫叶红了,银杏*了,柿子挂在枝头,甚是喜人。最难得的是终南山的秋,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高远洁净,似明镜一般,没有一丝白云,更没有一丝纤尘。近处的山色是五颜六色的,远处的山色是天色一样的蓝,仿佛要与天空融为一体。而终南山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这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如此美景,让杜牧情不自禁赋诗道:“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这便是著名的《长安秋望》。此诗如今读来依旧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鬓边不可无茱萸

古人登高,自然要佩戴茱萸,这已成为重阳习俗。

很多人大概是从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知道茱萸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在异乡,王维倍感孤独,自己不能跟兄弟一起登高,也不能一块儿插茱萸了。

茱萸是一种香草,古人认为插戴茱萸,可以驱邪治病、延年益寿。重阳郊游宴会之时,头插茱萸或者臂佩茱萸囊,乃是应景之为。西晋《风土记》就写了“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

佩戴茱萸的风俗相传始于汉代,晋代成俗,唐代就已十分普遍了。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值得一提的是,茱萸有两种——山茱萸和吴茱萸,重阳佩戴的是哪一种茱萸?明代李时珍曾做过考证,认为是吴茱萸,因为吴茱萸全身有特别的香气。而山茱萸虽然可以食用,但却没有气味,这可能就是吴茱萸被选中的主要原因。端午挂蒲艾,重阳佩茱萸,它们都是有芳香气味的植物。

登高之后要食糕

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重阳就要吃糕。糕同“高”谐音,古人相信“万事皆高”之说,所以重阳吃糕就象征了步步高升。

直到宋代,才有“重阳糕”的名称。以糕寓高,暗合重阳登高,承载更吉祥的寓意。

南宋《梦粱录》里《九月》这一章就有记载:“兼之此日都人市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梦粱录》是宋人吴自牧所写,因此可以肯定,吃重阳糕的习俗至迟在宋朝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重阳糕多用米粉以及果料制作,具体的制作手法不尽相同。《东京梦华录》载:“(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说的是重阳糕以粉面蒸制,铺上各种口味的小食如水果、坚果以及肉制品,这些食物通常伴有吉祥的寓意。最后插上一面小彩旗,重阳糕的制作就完成了。有的甚至放上一只捏塑的小狮子,想来是很受小朋友欢迎的可爱食物。

明清时,重阳糕又多了一层含义——迎接女儿归家,故也称“女儿花糕”。通常是家中自制一种带有枣栗的面饼,待出嫁的女儿回来时食用。

清代时期,花糕的样式更加复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道:“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累果蒸成者,有江米*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识。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串山楂,绕街卖之。”其中“发面累果蒸成者”,又有两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间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枣、栗者,乃糕之次也”。

枣、栗之类,皆为传统祈子的象征物。节令美食,向来都充满着美好寓意。

1
查看完整版本: 贴秋膘喝社酒吃烧烤,古人这样过秋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