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分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TUhjnbcbe - 2024/12/20 19:39:00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于年上映,这部电影是由获得第3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奖的中岛哲也导演,影片开头以典型的日式”死亡美学“来引起观众对于剧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思考,是一部笑中带泪的影片,以松子的死亡为开端,以松子的侄子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松子的一生。

松子是一个童年被父亲忽视的小女孩,然而内心依然丰富明快,为了博得父亲的喜欢,她经常扮鬼脸。长大后的松子人美歌好,成为为了一名中学女教师,自己恋爱而被父亲训斥不该告诉卧床不起的妹妹,后却因为被偷窃的学生龙洋一诬陷而被辞退。松子愤而远离家乡,之后于几个男人的恋爱中,都处于被动地位,无限地顺从对方只为了获得爱,认为只要有爱,她就能活。

然而现实和她所追求的太不一样,她每次都被男人打骂,甚至第一任作家男友八女川还逼着她去做泡泡浴女郎来赚钱,最后一任男友龙洋一(当初诬陷松子的那个男学生)则让她出卖灵魂进入黑社会。她以为最终能等来出狱后龙洋一的不离不弃,却却不想被龙洋一一拳打倒在白雪皑皑的地上。回不去的家乡,再次被抛弃的松子选择了离群索居的生活,最后因为捡一张朋友的名片而被一群学生打死。

童年的松子

从天真可爱的童年松子,美丽的中学女教师到色情女郎再到杀人犯,最后被杀害,是什么造就了松子悲剧的一生?根源是缺爱,而根本的问题还是松子的自我人格丧失导致的。松子求爱而不得爱,认为自己价值的存在等同于他人的喜爱,内心想要家庭的温暖却不得不远离家乡,不考虑自己的内心感受而去无限制迎合他人。这些都是松子的内心冲突,而这种自我内心冲突太过强烈,形成了神经症倾向人格,也就是悲剧性人格。下面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松子的悲剧性人格问题。

1.从佛洛伊德人格结构角度分析松子的人格:微弱的自我到完全丧失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的生物学部分,是受本能驱使的,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的理性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是人格的道德部分,由社会道德规范和教养所形成,遵从的至善原则。三者形成特定的人格动力关系,如果三者失调,人就会处于不正常状态。

童年时期的松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且明快的,一心想要获得父亲的爱,以儿童的天真扮鬼脸来博得父亲的笑容。后来学生偷窃,松子想要努力解决问题却反而被诬陷。这个时候的松子还是以自我在调节内心的欲望和社会道德之间的规范,努力想要做一个被认可的人。而当松子离家出走之后,她开始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放纵自己的欲望,再也不关心世人的看法,做泡泡浴女郎,做情妇,”就算被打死也比一个人好“,杀人,到最后甘愿等死。这都是松子受本能原始欲望支配形成的,她已经是完全丧失了自我了。

扮鬼脸的松子

在影片后段,松子的自我意识萌发,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剪发的,想要找到朋友的名片重新开始人生,却不曾预料到会被小孩棒打而死。影片的最后松子的侄子说:如果这是世界真有上帝,像姑姑那样让人笑,让人打起精神,热爱别人,就算自己伤痕累累,孤独一人不入流,甚至笨得不行,我却觉得这个上帝值得信仰“。影片结束的最后片段,则是松子回到年轻漂亮的教师的样子,踏上通往天国的天梯,松子获得了内心的安宁。这反映了导演的内心宗教思想,认为松子的爱纯粹如上帝之爱,这也印证了松子身上超我的至善原则。

影片结尾松子登上了天梯

虽然说人格的三个部分都有在松子的身上体现,却不是和谐统一的。松子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松子的自我部分很弱,但是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希望,并不是自我的完全丧失。在她起身连滚带爬去捡名片的时候,松子已经开始完善自我的部分,她想努力回到现实世界,努力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佛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人格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形成并且稳定下来,因此童年的经验特别重要,而长大之后几乎难以改变。松子成年之后,历经了生活的困苦和与几个不同的男人的爱恋,她一次一次陷入了以他人的喜好为自己生活准则,自己的想法和欲望都不重要,严重的丧失自我,任人践踏自己,陷入一种无意识强迫性死循环状态。

可以说,从佛洛伊德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悲观的一面,也就是松子几乎难以获得爱。而影片的悲剧结尾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2.用卡伦.霍尼神经症倾向理论分析:40岁前的松子是顺从型人格,40岁后则是疏离型人格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不仅马克思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实质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的影响,另外卡伦.霍尼也承认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并认为我们应该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不同文化和社会团体的女性。

所以,当我们讨论分析任何一个人物性格之前,不妨先看她所处在的社会,松子首先处在的是一个男权思想深厚的社会,这对于她的卑微的人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日本是一个男权概念深厚的社会

在诸多日本传统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日本女性都是被塑造成顺应男性,听从男性,包容男性的圣女“,她们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就像松子一次一次被抛弃,却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原谅。导演刻意把松子塑造成一个为爱而生,又为爱而死的圣女。这其实是导演内心男权思想的投射,这是对女性的极大歧视,也是为了体现男性的心理优越感。而影片中则体现会松子对父爱的争夺,以及对龙洋一的包庇和宽容。松子的这种毫无尊严的被人打,被人践踏和侮辱,其实也是在这男尊女卑的社会影响下做出的选择。

而古今中外,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属品,这一观念根深蒂固。而女性对男权主义的抗争道路尤为艰辛。在影片中,我们仅仅看到的一次对男性的抗争就是松子杀了背叛自己的小野寺。

杀人的松子

“我绝不可能逆来顺受地听凭丈夫拥抱,女人也有女人的志气!如果勉强允许他拥抱的话,也许我的身体会屈服。而到了第二天早上,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这么重大的事就会像小两ロ子拌嘴吵架一样轻轻地随风飘走了。”--摘自《紫阳花日记》

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的《紫阳花日记》写的是出生名校的志麻子面对丈夫的出轨,明明知道了,却表现出来毫不知情,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只能偷偷写进日记本里,最后选择了宽容和谅解。她内心不想原谅丈夫,然而却最后因为孩子考虑,决定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并觉得这种宽容和谅解才是寻回家庭幸福的关键。以孩子健康着想,不管是不是表面的说辞,但是并未直面婚姻中真正的问题,而小说的作者也想借此表达的是女性为了家庭幸福着想,丈夫出轨是值得原谅的。女人还是不要闹得太大得好,这里看也是妥妥的男权主义思想。志麻子的宽容是妥协屈服,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抗争阻力太大。

2)40岁前的松子属于典型的顺从型人格

”我们会感觉到“渺小,微不足道,无助,被抛弃,有危险,处于一个充满虐待,谎言,攻击,羞辱和背叛的世界“(,p.92),.这就是卡伦霍尼所认为的基本焦虑。

而童年时期的我们,则会试图从以下4种方法保护我们免于焦虑。a)争取关心和喜爱b)顺从c)获得权力d)逃避。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这样去做而减少焦虑,而如果其中任何一种行为过度的时候,就会产生神经症倾向。过度争取关心和喜爱,无意识的服从他人就是典型的顺从型人格倾向。

顺从型人格表现的态度和行为反映出个体接近他人的渴望:强烈的,持续性的,对喜爱和认可的需要,渴望被爱,被需要以及被保护。顺从型人格的个体会对每一个人都表现出这种需求,虽然他们一般都需要一个支配性的人,如朋友或者配偶,来掌控他们的生活并给他们提供保护和指导。《人格心理学》第5章卡伦.霍尼:神经症倾向

松子就是典型的顺从型人格,松子对于从他人身上那种强烈渴望的爱,而这种渴望则通过自己对他人的体贴,善解人意,并且按照他人的理想和期望来生活。在松子和不同男友的相处中,我们都能发现松子对男友的体贴,关心,敏感地感知男友的需求。被要求去做泡泡浴女郎赚钱就去,哪怕自己不乐意去,她也会调节自己的欲望以顺从他人的需求。

顺从型人格对喜欢者赞扬的需求和别人的价值没有关系,和别人的身份也没有关系,和他对别人的感觉也没有关系。这些需求的核心,其实是对亲密关系和归属感的渴求,只不过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这样的需求具有盲目性,强制性,在遭遇打击之后也会忧虑和悲伤。-卡伦.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p35-长江文艺出版社

体现这点的最明显的就是松子对于龙洋一的顺从,被要求跟其他男人做爱就跟其他男人做爱,被要求和黑社会交易就交易,甚至如果叫她去死,她就去死。她对于对方的身份和价值观是怎样的毫不在乎,正如霍尼所说的是,顺从型人格的安全感取决于他人对她们的态度和行为。松子做的任何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能获得喜爱背后的安全感。

3)中晚年是疏离型人格(40岁后)

40岁以后的松子,则发生了变化,自从被龙洋一再次抛弃之后,便开始了离群索居的生活,找了有一条很像家乡河流的地方住了下来,不问世事,经常对着河流垂泪。爱这个东西让松子吃尽了苦头,为了逃离这种痛苦,她选择远离他人。

疏远自我是疏离型人所独有的特征,他们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对于自己爱的,恨的,喜欢的,想要的,害怕的,相信的,痛恨的都没有办法确定,他们与自己失去了联系,就像一架被遥控的飞机。-卡伦.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第5章P66

疏离型人格的他们不爱,不恨,也不与他人合作,不以任何方式与他人产生联系。这时候的松子具有疏离型离性型人格倾向,晚年的松子压抑自己爱和恨的感觉,唯让我们觉得还未完全麻木的是对着河流流泪,想念家乡。

晚年的松子对着河流流泪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松子晚年已经完全将自己隔离起来了,对于邻居跟她的对话,她是惶恐的,立马又缩回了自己的小屋。在医院,好友泽村惠偶遇了落魄的松子,并大声叫着松子,松子却慌张地想要逃离。

人们都会感到孤独也会有独处的要求,但是自我疏远则是内心的强制需求,对于这种人来说,这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从而获得的内心上的安全感。松子对于外界的人和事已经倦怠了,从内心认为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得到他人的爱,对自我价值也是深度怀疑,外界的一切开始变得让人觉得会产生伤害,因此她自己给自己建立了”魔法屏障“,在屏障之后的自己是感觉安全的。

总结:松子的自我人格缺失以及顺从型人格再到疏离型人格,这构成了松子整个一生的悲剧性人格。缺爱的人想要获得认同而来肯定自我价值,在追求爱的过程中,很容易将自我价值=他人的认同和喜爱。松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则这种将自我价值感扭曲去迎合他人就会造成内心极度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之下的行为就是付出一切只为了他人的喜爱和认同。这无疑是自毁的行为,这也就是松子悲剧一生而不可逆转原因了。

另外,松子这个人物形象和人格特征给我们现代女性也是极具启示意义的,女性的独立离不开整个社会的进步,男权思想深厚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女性在独立的路上会遇到更多的阻碍,然而是这些阻碍的克服才使得你的人格发展将更加趋于完善,哪一天这些阻碍越少了,说明悲剧型的松子的女性也越少了,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DuaneP.Schultz,SydneyEllenSchultz《人格心理学》.原书第10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卡伦.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p35-长江文艺出版社

3.贺莹莹《松子和艾米丽的悲剧浅析》海外英语

4.赵婕《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主题及女性主义.电影文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分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