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当晚目睹空中的一颗明星而悟道成佛,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腊月初八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
在中国,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和泡蒜的习俗。相传喝腊八粥的历史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有文字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有载:“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所以腊八粥是腊八日的标志性节俗食物。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武林旧事》中有记载腊八粥的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这样熬出来的粥一定很好喝,大文豪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的《豆粥》诗:“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在诗中夸赞豆粥的美味。
到了清代,腊八粥的做法更为复杂。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在清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朝廷在腊八这天还有赐粥的风俗,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们赐腊八粥,还要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清朝道光帝有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栗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盈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象皇家施舍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的热闹场景。
依照旧习俗,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然后要赠送亲友,而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将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连吃几天,如果还有剩下来的,却预示有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如果把粥施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虽然说腊八节的由来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但在漫长的岁月中,每当腊八节来临,黎民百姓有滋有味地喝腊八粥的习俗一直绵延着。
按照《武林旧事》中所记载的腊八粥食材,与现代的腊八粥食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别。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粥的功能被提升到了“养生”层次,腊八粥所用的食材与养生粥的食材基本相同,包括大米、黑米、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红豆、绿豆、黑豆等各种豆类,加入各种不同食材后熬出的养生粥具有不同功效,极具人文色彩。
腊八粥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称呼叫做“佛粥”。这个大概与开头所说的释伽牟尼成佛有关。陆游有诗《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提及腊八日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大寺院在腊八这一天要念经,煮粥敬佛和施给民众。比如杭州灵隐寺每年的腊八节都会煮腊八粥免费发给前来寺院祭拜的香客,这项活动也已经成为习俗了。
杭州灵隐寺腊八为拜客发放腊八粥除了腊八粥,还有腊八蒜。在我国的华北大部分地区,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起初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后来蔓延至东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腊八蒜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醋中也具有蒜的辣味,蒜经醋浸泡后口感更加酸爽。大年三十,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很好。不光是口感好,腊八蒜对心血管病也有一定的功效,所以说腊八蒜也是药食两用的养生食物。
腊八节更是一个时间节点,过了腊八,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也往往开始忙里忙外准备过年需要的东西。过去到了腊八的时候,人们也开始计算一年的收支,别人欠了你多少钱、你欠了别人多少钱,这个时候都要准备把欠债还清了才可安心的过年。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扭一扭。”在童谣里呈现出特别有民俗感的年末生活日常,寄托着人们对过年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