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每个ldquo讨好型人格rdquo
TUhjnbcbe - 2022/3/28 16:11:00
如何诊断是否是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yy/190604/7192379.html
怎么判断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yy/190604/7192379.html

《女心理师》又双叒叕让人破防了!

从双相情感障碍、惊恐障碍、神经性贪食及产后抑郁,到这一篇关于“讨好型人格”的内容,从开播开始,《女心理师》发起了许多对当下社会心理相关热点话题的探讨。

当职场老好人莫宇与童年莫宇拥抱的时候,满屏的“泪目”飞过。关于“讨好型人格”,相信很多人都十分有同感。

#1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故事中的莫宇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对谁都好,唯独对自己不好。”

在生活里不会拒绝别人,在职场中也不会拒绝同事的任何请求,哪怕是不合理的。

去理发店洗头原本预算50元的费用在托尼的步步引导下变成了元,本来只是洗头发、做造型,结果变成剪头发、烫头......

为了营造同事间所谓的“和谐”气氛,小莫不拒绝同事交给他名为“帮忙”的各类工作,还每天上班给同事们带免费的早餐;

同事们聚餐临时更换地点,却没有通知到他,莫宇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恐慌,甚至开始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大家是不是不喜欢我?”

第二天甚至主动买了奶茶请全公司的人喝。说到这里,谁能忍得住不生气?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要像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一样活得理直气壮。”

在普通人眼中,这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而已,但对于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这句话却触动了他们内心最脆弱的那根弦。

因为对于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理直气壮"这四个字,他们真的很难做到。

面对不合理的请求永远不会sayno,遇到委屈也不会主动说出来,总是在压抑自己,奉献自己,然后取悦别人。

虽然表面上可能嘻嘻哈哈,但内心却是千疮百孔。

而这样的“讨好型人格”,真的就能获得别人的好吗?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过度随和、完全不懂拒绝的人,并没有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的反而是别人的轻视。

人们喜欢和老好人来往,但往往很难真心地尊重他、信任他,因为这种来者不拒、不加辨别的“好”,显得非常廉价。

那些迁就和照顾,并不能让别人记住你的好,人们只会觉得你没个性、好利用,“吃力不讨好”。

心理学家Harriet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中提到:

“很多人觉得,‘讨好’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被当作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上,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下意识去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那些无法达标的认可在日月积累下就都变成了“抑郁的情绪”。

他们长时间渴望他人认可,而忽视了自身需求,他的自我都依附在他人身上,慢慢就形成了失落性的抑郁。

#2

讨好型人格.如何形成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并不是少数,因为很多的父母都有一个共识“我更喜欢懂事的乖孩子”。

他们卑微迎合、无原则无底线、不忍拒绝、不懂表达、默默忍受。

即使是别人的错,也会揽到自己身上,害怕听到他人的负面评价,总是小心翼翼地压抑着自我。

小时候取悦父母,长大了取悦世界,唯独忘了取悦自己。

就像童年莫宇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回到家里以后,爸爸妈妈却说:

“别人怎么谁都不欺负,就欺负你呢?你怎么不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呢?是不是你自己做得不好惹着别人了?”

小莫宇想破了头皮,也想不出来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如果实在找不到答案,那就看一看,自己现在做得对不对吧?我现在做的事情让别人开心吗?如果别人不开心,那一定是我错了。

所以,找到答案了,要让身边所有的人都开心,这样才是正确的,这样我就没有问题了,这样大家就不会讨厌我、欺负我了。

所以,我的任务是,让身边的人开心,要取悦讨好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莫宇秉持的观点。

这套逻辑确实可笑,对于讨好型人格群体而言,却是深深扎根于内心的一个观念。

就像《被嫌弃的松子》中,那个总是被忽视的松子,因为一次扮*脸获得了父亲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个ldquo讨好型人格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