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知青情感生活往事她收下了农村小伙子送的手
TUhjnbcbe - 2022/10/9 12:47:00
北京痤疮正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19340431032125&wfr=spider&for=pc

孟晓桐是年3月下旬在上海的*工路码头乘坐轮船离开上海的,她插队落户的目的地是吉林延边。经历了五天四夜的旅途奔波,于3月28日早晨,近百名上海知青来到了东北边陲一个叫朝阳川的火车站。

站在北国这片寒冷荒芜的土地上,看着那里的萧索与闭塞,上海来的知青们心里都很苍凉。在朝阳川车站附近的一个大院里集合后,相关领导作了简短的讲话,孟晓桐和几十名知青乘坐一辆解放牌卡车,来到了宝兴大队,她们六名女知青和七名男知青被分在宝兴三队插队落户,三队的队长叫陈宝林,他也是宝兴大队的大队书记。

知青们居住的地方是一排破旧的房子,好像是大队废弃的小学校。靠西边的那几间房子都落架了(房顶塌落),东边的那三间房子还能居住,中间屋是厨房,两边屋里都有火炕(之前应该有人居住过),六名女知青住东间屋,七名男知青住西间屋。房子虽然有些破旧,但屋里很暖和,也很宽敞。后来才知道,那一排房子原先是煤矿工人居住的场所。

到达宝兴大队的第一顿午饭很简单,主食是玉米面大饼子,一人半碗酸菜炖豆腐,还有一锅菜汤和一碗咸菜。为知青们做饭的是三队副队长刘志的媳妇,陈队长说让刘志媳妇临时帮教知青们学习做饭,半个月后知青们必须学会自己做饭。

吃完午饭,陈队长让大家在十三名知青中选出了一位集体户户长,集体户户长主要负责知青们的生活杂事和平时的思想*治学习,孟晓桐因为个头高又比较开朗大方,她被选为了集体户户长。陈队长还为知青们推荐刘志担任贫农户长,以确保知青们在生产劳动上有人帮教。

刘志当年二十三岁,刚结婚一年,还没有孩子。他虽没有多少文化(小学二年级文化),可在生产劳动上确实是一把好手,人也勤劳善良,队里的社员们对他的评价很高。知青们来到后,刘志就一个人上山为知青们拉来了两车(牛车)烧柴,还到他父亲家的菜窖里为知青们挑来了一筐萝卜和一筐土豆。当时谁家都没有多少蔬菜(储存的秋菜),就刘志父亲家的菜窖大,他家又有自己开荒的菜地,每年储存的秋菜都能吃到五一节过后。

刘志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妹妹叫刘丹,当年十九岁,弟弟叫刘杰,当年十七岁,刘杰比孟晓桐大三个月。刘志父母家(刘志结婚后分家单过)离知青集体户很近,当时正是农闲,刘丹和刘杰常到知青集体户来玩,也顺便帮着嫂子给知青们做饭。刘丹的性格也很开朗,她很快就跟孟晓桐熟悉了,孟晓桐见到刘丹,都会很亲切地叫刘丹姐。有时刘丹也会拉着孟晓桐去她家玩,刘丹的父母也非常喜欢开朗大方的孟晓桐,孟晓桐每次来玩,刘丹的母亲都会端出瓜子(向日葵)和松子给孟晓桐吃,还热情留她吃饭。对于刘丹父母的热情和关爱,孟晓桐感到很温暖。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后,刚参加生产劳动的知青们真正体验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只几天的时间,知青们的肩膀都压肿了,手上也磨起了水泡,有一名叫王惠娣的女知青还累病了。看知青们干一天农活都累得不愿吃饭,刘杰就利用早晚的时间去三里路远的大河抓鱼,抓回鱼来让知青们熬鱼汤炖酸菜改善生活。等山上有了山野菜,刘丹和刘杰就去采新鲜的野菜,让知青们改善伙食。有了刘丹和刘杰姐弟俩的关照,知青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之后的日子里,刘杰家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知青们送一些,知青们第一次回上海过春节,他们也都给刘志和刘志的父母带来了上海的特产和糕点,孟晓桐还给刘杰家买来了一斤上海产的奶糖。

渐渐地,刘杰喜欢上了孟晓桐,一天见不到孟晓桐,他心里就像少点什么似的。孟晓桐对刘杰也很好,看到他就叫哥,主动教他识字写字,孟晓桐还把自己的钢笔和日记本送给了刘杰,并鼓励他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刘丹二十二岁那年,她结婚嫁给了宝兴一队的李春林,李春林是大队的赤脚医生,很善良也很勤快,乡亲们都说李春林和刘丹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结婚那天,三队知青集体户的知青们全都去送亲了,这在宝兴大队可是个大新闻(当时结婚女方家不办酒席,送亲的人一般都是至亲,人员也有限制),光招待送亲的人就摆了四桌酒席。据孟晓桐回忆,当初每个知青都随了两块钱的礼金,就她一人还另外送了一条围巾。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年秋后,孟晓桐要去公社邮局往上海邮几斤松子和一点木耳,那天王惠娣说好要陪着孟晓桐一起去公社邮电所的,她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就没去。刘杰正好没事,他就陪着孟晓桐一起去了公社邮电所。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俨如一对热恋的情侣。

在邮电所邮寄完松子和木耳,孟晓桐和刘杰一起去了紧挨着邮电所的供销社。孟晓桐帮其他知青买了稿纸(信纸)、信封和邮票,还帮王惠娣买了一块肥皂。等孟晓桐买完东西,刘杰让售货员拿过来一块粉红色的花手绢,递给孟晓桐说:“这手绢挺好看的,你喜欢吗?”“喜欢,我就喜欢这样的颜色和图案。”孟晓桐接过手绢看了看,笑着说。

刘杰付了钱,然后又给孟晓桐买了几支蜡烛,他俩就往回返。看孟晓桐痛痛快快收下了他买的花手绢,刘杰心里那个美呀,简直都乐开了花。回来的路上,刘杰心情特别好,他时不时地看一眼孟晓桐,越看越觉得孟晓桐好看。

第二年春天,有人给刘杰介绍对象,刘杰的父母就撵着他去相亲,刘杰却笑着说:“爸、妈,我的婚事我自己做主,就不用你们操心了,到时候我一准给你们找个漂亮又勤快的好儿媳。”

年秋天,孟晓桐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她成了人人羡慕的工农兵大学生。离开宝兴大队那天,刘杰去公社送孟晓桐。到了公社汽车站,刘杰红着脸问孟晓桐:“你大学毕业后去哪啊?还回咱宝兴来吗?”“哥,大学毕业后我就不回来了,实在不能回上海,我就在县城或省城工作,上大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大学毕业我要是再回到农村,上大学还有啥意义。”孟晓桐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听了孟晓桐的话,刘杰心里就像被针扎了一下,愣怔了一会子,他强忍住泪水说:“你以后要是不回来了,就把那块手绢还给我吧。”“哥,你也太小气了,一块手绢,都好几年的事情了,你还记着呢?”孟晓桐惊讶地看了刘杰一眼,大声说道。

刘杰的眼睛湿润了,他用手摸了一下眼角的泪水,说:“那、那是我的心……”

听了刘杰的话,孟晓桐心里咯噔一下,原来自己收下了人家的手绢,却不懂人家的心,没明白人家的意思。

看刘杰抹着眼泪默默走出了公社汽车站,孟晓桐心里那个难受啊,真的说不出是啥滋味。她想跟刘杰解释一下,却又不知该怎样说。其实,刘杰当初给她买的那块花手绢她一直保留着,她以为是礼尚往来,当初自己把钢笔和笔记本都送给了刘杰,刘杰给她买块手绢做纪念,也理所当然啊。说句实话,她对刘杰也有好感,只是她从未表露出来。

步入大学的校门后,孟晓桐再也没跟刘杰一家联系过,她不想再让刘杰难过,她想让刘杰尽快忘了自己。

上大学之前,她真的没想过个人问题,可自从那次刘杰挑明了他的心思,孟晓桐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刘杰的身影,她也常常想起在宝兴插队落户时刘杰一家人对自己的好。不上课的时候,孟晓桐会不由自主地拿出刘杰送她的那块花手绢,对着它发呆。在思念和牵挂中煎熬着,孟晓桐却没有勇气给刘杰写信。

大学毕业后,孟晓桐没能回上海工作,她被分配在省城做了一名中学老师。入职前,孟晓桐回到了宝兴大队,她已经决定了,她要嫁给刘杰,她要和刘杰结婚。可回到宝兴才知道,一年半之前,刘杰就和王惠娣结婚了,他们的儿子都快一岁了。

就这样,孟晓桐和刘杰没能走在一起,她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遗憾,觉得自己对不起刘杰。参加工作第一个月领了工资,孟晓桐在省城买了一块和刘杰送她的一样的花手绢还有一块时兴的涤纶布料寄给了刘杰,从此她就断了和刘杰的联系。

到了年夏天,孟晓桐才回到了上海,户口也迁回了上海。回到上海后,她还是从事教育工作。一年后,三十一岁的孟晓桐经人介绍,和一位水利工程师结为了夫妻,婚后的生活和谐融洽,幸福美满,可孟晓桐还是会经常想起刘杰。

延边的朝阳川车站(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时隔几十年,每当说起在东北插队落户的那段生活经历,孟晓桐心里就激动不已,感慨万千,她说宝兴有她的足迹和青春记忆,她永远也不会忘记乡亲们的热情和帮助,更不会忘记刘队长一家的关心和爱护,她已经和之前一起插队的老同学都联系好了,明年(年)五一节他们重返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看望她哥刘杰一家。

(注:王惠娣目前还生活在吉林延边,采写留守延边的上海知青王惠娣一文将在近期发表)

作者:草根作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青情感生活往事她收下了农村小伙子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