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之前有和大家讨论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部虽是喜剧却非常压抑令人难受的影片,今天我想给大家聊的是另一部主人公境遇相似、结局却截然不同的电影——《天使爱美丽》。
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想起来一定会感到温情,因为这确实是一部特别阳光,现实却又柔和的电影。
这部豆瓣评分8.7分的电影,既没有狗血的剧情,也没有悲剧的故事,全片展现的都是人性的美好,在这个疏离冷漠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感受到的真善美。
一、《天使爱美丽》: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爱美丽出生在法国,父亲是名*医,母亲则是大学校长。
但是她的家庭并不美满,在爱美丽刚出生时,父亲就被诊断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而父母为了保护她,也不让她和其他孩子出去玩,一直所在家中。
父母对她很冷漠疏离,母亲则整天处于精神焦虑的状态,爱美丽从小的童年都在水深火热中度过。
而在8岁那年,母亲的意外去世导致父亲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从此没有迈出过家门一步。
在这样凄苦的家庭环境中,爱美丽的童年几乎是空洞死寂的。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从小就不爱说话的爱美丽只能通过自己的幻想收获快乐,即便成年了外出工作,她也无法适应新生活。
直到有天她看到戴安娜王妃因车祸去世的新闻,这个噩耗让爱美丽突然觉醒一般,感到生命是如此脆弱,生活又如此短暂,因此她决定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有一次爱美丽正在喝水,突然瓶盖掉落到墙根,她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遗落很久的铁盒子,里面有许多漂亮的弹珠,还有一张小男孩的黑白照以及玩具。
爱美丽认定这应该是房子以前主人儿子的东西,她决定将玩具还给他本人。
从此,爱美丽从上了寻人的道路,也走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二、站起来的是爱美丽,倒下去的是松子
为什么说寻人的过程改变了爱美丽呢?
因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人们,也了解了每个人不同的生活处境。
他们虽不和爱美丽一样,但都有自己难以逾越的困境,爱美丽边走边感受生活的不易,便下决心要帮别人找回自信,唤回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就像她一样。
于是她便把帮助他人作为了自己的目标。
在修复他人内心暗藏依旧的伤痛时,爱美丽也修复了自己。
有时候痛苦并不是难以逾越的,只是我们不愿意面对它。
相比之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显得极为可悲了,松子和爱美丽一样,都有着类似的童年,同样没有收到父亲的关爱的重视,但她的结局明显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松子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出卖自己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爱,这种没有底线的付出只会越来越扭曲自己,最后低到尘埃里受尽污秽。
而爱美丽则在温情又有原则的付出里获得了自我救赎,与他人等同的情感交换,让她的内心同样收获了爱和温暖,性格也越来越积极阳光。
在不断地帮助和给予的过程中,爱美丽也得到了回报和滋养,她在这样一种回馈的真情和满足中驱赶了童年的阴暗,蜕变为了一个开朗温暖的人。
大量心理研究表明,人类的幸福感可以通过帮助他人获得,这就是为什么爱美丽可以从一个从小缺爱又不愿意说话的自闭小孩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实际上,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内心也会产生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就是感到幸福的重要原因。
但是,无底线地、全身心的付出只会将自己的灵*出卖,最后却得不到一丁半点的回报。
只因为选择的不同,爱美丽和松子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也过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虽然电影只是电影,人物、背景、环境都是虚拟的,但是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少有人能像爱美丽那样,完成内心的自我救赎,并且最终找到自己的幸福。
大部分人还在用一生治愈童年。
回想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是否也有走偏的倾向呢?
松子和爱美丽她们都因为童年的不幸而沉寂压抑过一段时间,而最后是否能够过上新生活,要靠他们自己的选择。
可若是父母从小就给孩子足够的治愈和爱,是否就能奠定他们一生幸福的根基呢?
这是值得所有父母思考的问题。
三、我们要怎么给孩子一个治愈的童年
前段时间朋友和我打电话,说她越来越不懂孩子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了,她觉得很矫情。
孩子说自己压力大而崩溃大哭,但她觉得自己并没有给孩子压力,仍然觉得孩子不懂得体谅大人,不懂事。
这或许是许多家庭亲子关系会产生的问题,在孩子的童年,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关爱孩子?
1、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和需求
松子从小就处在一个高压抑郁的家庭环境下,父亲的偏爱和冷漠导致她非常懂事,从来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需要,这也导致她后来极度奉献自己,却完全丧失自我。
但爱美丽却不同,她虽然也过得抑郁,但她有自己的幻想世界,也清楚自己的需要并且会通过各种方式消解。
孩子在童年时期,语言发展不完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会通过家长无法理解的行为来表达需要,会别家长认为不懂事/捣乱/熊孩子。
因此在生活中,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学习情绪词汇表,这样孩子在表达心情的时候不会只用好/坏笼统地表达,而是能用难过/沮丧/愤怒/愉快/满足/快乐等等词汇,让家长能够具体明白孩子的心情和需要。
2、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家长不得不每天工作赚钱,孩子缺少陪伴的情况下也会缺少和父母的沟通,这时候家长就会很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
其实,如果家长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或许问题就能很好解决了。
想想自己每天在学校学8、9个小时,回家后还要被强迫一直学习,课后还要上辅导班,一定会感到心累;想想自己每天都没能见到爸妈几面,爸妈还一直在旁边玩手机,一定会感到失落……
3、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
这种爱和支持可不是一直给予好的物质条件或者是宠爱溺爱,而是能针对孩子的需要正确地给予。
在孩子需要表扬和奖励回馈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具体的需要,而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也要提出自己具体的底线和要求,让双方都明确规矩,这样的爱才是严慈相济的爱,而不是只有溺爱和宠爱的,摇摇欲坠的爱。
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还是父母的陪伴,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比不上父母高质量陪伴一小时,在孩子的童年,父母的爱胜过一切。
我是知识的酱,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